时间:2024-04-24
刘蓉蓉 谭源利 邱月 陈慧 谭永健
摘 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也日益复杂。国内关于求职行为过程的研究较少关注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据此,从界定消极情绪入手,探讨了求职过程两阶段(预备求职行为和行动求职行为)中的消极情绪,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
关键词:
情绪;消极情绪;求职行为;大学生求职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45
1 理论基础
1.1 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不断变化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反映了身体的变化的环境适应模式采用,包括主观感受,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它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以往的经验性质和情感活动的影响,感情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消极情绪指由于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或无法满足相联系的情绪。通常伴随着一种明显的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会降低人的积极性的活动能力。
1.2 情绪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多年来,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影响人们决策与行为的情绪效价方面,局限于情绪对人们做出正确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有学者提出了情绪在人们决策过程中所起的正面作用。进入21纪,人们对情绪与决策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国对情绪影响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
部分学者认为情绪与认知相互协调,共同指导决策行为。孟昭兰等人进行情绪与认知的实验研究,他们指出正性和负性情绪对认知有显著差别的影响。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认知操作具有促进或干扰作用。李英武、方平提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也有学者认为情绪的作用机制是内隐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大多学者就情绪与决策关系的认知也达成共识。
综述,国内有关人们在情绪与决策的研究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如情绪参与决策过程、预期情绪和失望对决策的作用、即时情绪直接影响决策行为、情绪作为信息线索影响个体的判断、情感启发式对风险知觉和行为的重要作用;情绪通过影响决策的过程来影响决策行为、正性情绪对决策质量的促进作用等研究比比皆是。关于情绪(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其中大多学者从消费决策、投资决策、谈判决策和医疗健康决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积极情绪影响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相继产生了多种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
1.3 求职行为定义
从职业探索的角度来看,有三种主要的求职行为定义:Steffy,Shaw和Noe将求职行为定义为“对职业信息的数量和适用性进行探索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搜寻过程”。Bretz,Boudreau和Judge将求职行为定义为“花时间和精力获取有关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特定行为,无须考虑动机因素及求职结果,只是一种信息搜集活动”。他们认为求职行为就是一种信息搜寻过程。Soelberg认为,求职是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四种行为: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搜寻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在他看来,求职行为是指搜寻信息,包括制订的决策、确定并接受工作的一系列行为。
1.4 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而言,求职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是个体为实现就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受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是个体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使的行为模式,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避免求职的盲目性,缩短求职期,增加成功就业的可能性。目前国外学者已对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
关于情绪和求职行为的研究很多,不过大多数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情绪对投资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等。关于求职行为过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其实,情绪参与了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进行求职的整个过程。大多数研究较少的将情绪和求职行为结合起来,更是较少关注消极情绪这一变量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故本研究侧重对求职过程中的消极情绪进行探讨,对求职过程一系列行为和与之相伴的情绪体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 情绪对大学生求职行为过程的影响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伴随着求职行为的进行会产生大量的情绪附属品,有积极的,如兴奋、热心、成就感和自信等,也有消极的,如:焦虑、害怕、紧张和压力过大等。
2.1 求职第一阶段
大学生求职初期会出现求职目标明确和求职目标不明确两种求职状态。
(1)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大学生主体,在初次进入就业市场时,因为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充分,求职目标模糊,会产生紧张、不安、担心、胆怯的消极情绪。
大学生在初次面对社会时,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其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思想过度集中,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部分大学生有时也会出现不安感,在求职过程中其内心会产生忐忑、烦恼、心神不宁等不舒服的情绪;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胆怯表现出胆小、畏畏缩缩不敢尝试新事物的胆怯情绪;或者心有顾虑,求职过程中事事放心不下,进而产生担心的负面情绪。
不安、担心的消极情绪使得求职者出现从众、依赖的求职行为,而胆怯、紧张的消极情绪会使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依赖和退缩的求职行为,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主体处于一种较为自卑的状态。如部分求职大学生会趋向于大众化行为,盲目效仿他人只关注名企或只投递热门的岗位,而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爱好、优势、专业等实际情况(从众);也有部分求职大学生过分依赖政策、家庭和社会关系,不积极主动的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依赖);除此之外,部分求职大学生由于主观及客观因素缺乏自信,未积极采取求职行为或求职中半途而废(退缩)。
(2)求职目标明确的大学生主体虽然求职目标明确,但仍会有一部分同学会出现轻蔑和急于求成的消极情绪。
在求职过程中,其认为自己求职目标明确,进而高估自己的实力,产生轻视求职目标,不积极主动的做好准备工作的轻蔑情绪;或者没有细致的求职规划,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利益和成效,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求职成功的急功近利的消极情绪。
这一部分主体处于自负状态,过高的预估自己的能力,在求职初期出现盲目攀高、嫉妒和攀比等行为。如部分求职大学不顾个人实际,一心追求高报酬、优福利、一线城市的用人单位(盲目攀高);也有部分求职大学生一味的以他人的求职目标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嫉妒与攀比的情绪影响下忽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机会,导致求职不顺的结果(嫉妒与攀比)。
2.2 求职第二阶段
消极情绪影响下的求职行为发生后,大学生的求职会出现求职成功和求职受挫两种结果。
对于求职受挫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调节和外力介入的情况下会根据现实情况降低求职要求,改变求职策略。
另一部分自我调节失败的大学毕业生会产生沮丧、无助、恐惧、焦虑、战战兢兢、失望、苦恼、偏执、烦躁等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垂头丧气,悲观无奈的情绪状态;想实现的事情而无法实现的无助状态;企图摆脱、逃避求职而又无能为力的恐惧的情绪;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丧失信心,期待落空的失望情绪;过于痛苦、烦恼;甚至产生过分的偏重于某事的执着情绪;心中烦闷不安,急躁易怒等负面情绪。
在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我封闭、放弃就业、逃避就业、就业依赖等消极行为进而导致求职受挫,若及时进行调节则仍会出现求职成功的结果。
以此机理,循环往复(见图1)。消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使得认识范围缩小,自制力,学习效率降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进而使得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放弃就业、逃避就业和就业依赖的求职行为,使得求职更加困难。
3 大学生应对消极情绪的对策
3.1 客观方面:三方协力,积极引导
(1)国家政策帮扶。国家应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和扶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或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者鼓励毕业生深造或考公务员,避开就业高峰;以及为创业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等政策性扶持,避免大学生产生“就业难”的消极情绪,鼓励并引导大学生灵活就业。
(2)高校教育引导。做好职业咨询及就业心理调适工作,协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及时了解其就业情绪并给出相应指导。如通过心理测量、团体咨询、个人咨询,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正确定位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促使大学生求职成功。
(3)家庭提供支持。应坚持在大学生自主就业前提下,给予合理建议与支持。如家庭应根据大学生个人实际及当前就业形势寄予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避免因家庭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导致部分大学生面临“难就业”的问题。
3.2 主观方面:明确目标,适时调适
(1)明确目标。大学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灵敏的观察力,更要有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勇气。新行业在带来新机会的同时,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可预知的。大学毕业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正视职场和就业环境,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面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
(2)自我调适。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和适度宣泄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语例如“放轻松、冷静”、“我一定能行”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产生沮丧、无助、恐惧、焦虑、战战兢兢、失望、苦恼、偏执、烦躁等消极情绪。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大学生处于紧张、焦虑和烦躁的情绪时可以进行适度的情感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发泄自己的焦虑与苦闷,同时也可以参加户外活动或者适当运用社交工具减轻消极情绪。
(3)自主咨询。大学生应及时寻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做好职业咨询及就业心理调适工作,减少受挫、自卑、焦虑等情绪的负面影响,形成健康的求职情绪,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kvenson Rw.Human emotion:A functional view[J].The nature of emotion:Fundental questions,1994,1(1):123126.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Steffy B D,Shaw K N,Noe A W.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search behavior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9,35(3):25426.
[5]Bretz R D,Boudreau J W,Judge T A.Job-search behavior of employed manager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4,47(2):275301.
[6]Soelberg P O.Unprogrammed Decision Making[J].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1967,8(2):19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