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吴妩华
【摘 要】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发性、易发性、群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为预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通过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略述了个人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84-01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发性、易发性、群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品质差,畏惧困难,抗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缺乏自尊心;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胆小怯懦;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自卑、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笔者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63名初中生做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命题选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测试卷》,调查结果如下:
〖XC56.JPG;%30%30〗
从统计数字可看到,存在问题者占30%以上的有8个,其中存在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学习压力感”,占总人数59%;其次是适应不良,占人数的47%。这种结果契合我国当前学校以考定教,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现状。
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很多,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做过分析。其一是外部社会原因:(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心理的形成。(2)有些家庭教育不当。家长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价值导向,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3)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常常误导学生,进而形成心理行为问题。其二是学生自身原因:(1)学生抗诱惑和抗侵蚀力弱,易受外部环境影响。(2)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容易感情用事,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易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盲目冲动反应,甚至自残、自侮心理。为预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重任,通过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略述几点策略和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气氛,是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营造良好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是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前提基础。其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如果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和帮助学生,那么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就会感到愉悦、幸福和开心,与此同时,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交往,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恰当处理班集体的人际关系,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班级归属感。试想,当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阳光的集体中,那么他的成长必定是健康和谐的。
二、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指出,当今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错误后,动不动就是谩骂、责怪甚至动武,而不去询问孩子犯错之因;有些父母对待子女,过于娇惯、溺爱,导致孩子任性、依赖性强、不合群等;有些离婚家庭对子女疏于教育,使得孩子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导致厌世、厌学,学业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品德滑坡、人格异常等等。为此,应加强家校联系,以期形成教育合力。如成立家長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家长,指导家长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们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建立家长群,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教育话题,及时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定期召开家长会,面对面交流教育思想和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等等。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建立以德育处—班主任—心理教师为主导,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心理咨询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心理品质。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爱心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也可面向学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老师们可通过当面咨询、问卷咨询或电话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心理医生帮助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诊疗,切实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困惑,减轻心理负担,化解心理障碍,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改变生活和学习态度,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四、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活动主要是指使个人心理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增强个体对环境变化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在训练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来开展活动。如针对部分学生情绪变化大、自控能力低的特点,学校、班级可组织运动会、义务劳动、徒步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练意志,培养与发展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针对有些中学生的自私、自卑心理,可开展“一帮一”活动,与贫困地区学生“手拉手”活动、节假日慰问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克服冷漠、脆弱、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学会关心他人,增强自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五、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学习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为此,学校可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如“怎样克服考试前的紧张心理”、“如何对待失败”等专题;也可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书刊、资料,如《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等,提高他们认识和把握自己行为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板报、墙报或校报,出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与此同时,教学中,老师们可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等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紧张焦虑、畏难怕苦的消极心理倾向,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等。所有这些知识传输活动,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作为身处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但要为培养大批知识丰富,技术精湛的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尽力,更要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世纪公民而尽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深刻指出:“搞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第236页;第2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02.
[2]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