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陆游的退休生活看南宋社会的细节

时间:2024-04-23

文 王绍贝

《陆游的乡村世界》

作者:包伟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9月

《陆游的乡村世界》运用陆游存世的9362 首诗作,辅以南宋相关地理、方志等史料,侧重叙述角度,尽可能去复原两宋时期乡村民众的各种生活场景,所谓陆游的“乡村世界”,就是试图通过解读陆游的诗文,借陆游的目光来观察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农村社会。

南 宋时代闲散官宦散居于乡里,宋人多称之为“寓公”。陆游过去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形象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面,他给我的印象是忧国忧民,为南宋的屈辱议和国策而悲愤填膺,但包伟民叙述下的作为乡居寓公的陆游,展示了陆游平凡的一面,故而又可视为陆游形象的“祛魅”之作。

陆游活到86岁,一生“仕官几五十年”,在家闲居“领宫祠”(相当于今天的退休金)近30年,加上他入仕前乡居时间,他在山阴农村的生活接近60年。历史学家研究南宋历史发现,北宋士大夫阶层出仕为官后宦游四方,退休后较少选择回乡生活,而多是选择举族移居到大城市,譬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士人退休后都是选择“富贵不归故里”,与家乡的联系也淡薄。

而南宋士大夫阶层的一个特点则是不管出仕还是闲居、置仕,地方家乡都是自己的根据地,他们与家乡互通声气,出仕时为家乡代言,退隐时回乡闲居、当寓公,有些甚至成为对地方有极大影响力的乡绅、豪强。但包伟民发现陆游并非豪强,且山阴地区基层政权主要掌握在保正等乡村代理人手中,有胥吏化的倾向,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陆游蛰居乡村,在与官府打交道时也刻意低调。

先看陆游退休后一家的经济来源。据包伟民的估算,陆游娶有一妻一妾,有七子一女,他的六个儿子成家后也没有分家,还有孙辈加上奴婢等人,全家约有40 人。陆游诗中自嘲“负郭无百亩”,如按40人计算,他们家的口粮需要144石,合计其他开支就要200来石,估计陆游家的田产应该超过一百亩。陆游置仕后领的半俸(一半工资)约为“三万钱”,这是当时差雇民工收入的十余倍。祠禄的退休金收入则比半俸更少得多,陆游的几个儿子也先后出仕,但他们官位不高,收入只能作为家族经济来源的补充。

再来看陆游家族的地产,他拥有当时“中人之产”,除了绍兴旧居外,陆游还有三山别业、石帆村等别业。其中三山别业有记录较多,与一般“茅屋三间围短篱”式农舍建筑不同,陆游的别业主体是瓦房。与他自己说的“败屋八九间”不同,三山别业其实是有二十多间瓦房的一个建筑群,别业周边还有十多亩园林,分东西南北四个园圃,用来种花、种菜、种药,自用之余可以贩卖补贴家用。

与唐代人一日两餐的风俗不同,宋代人一日三餐已经成为社会风俗,但乡村在农闲时节的某些特定人群(贫苦下户等)也还是一日两餐。这些在陆游的诗文中都有体现,他自己也有一日两餐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年老体虚、减餐养胃,诗里还抱怨早上只吃粥,不到中午就饿了,一日两餐显然是落魄的体现,但在农闲时节也许是乡里的习惯。陆游一家基本食用的是香软的粳米,有时候家境拮据也会吃贫民下户所食用的粗糙籼米饭,另外面食、荞麦、大麦饭也作为粗粮食用。陆游居住的山会平原地区水产丰富,经常能吃到鱼虾,但他并不视为佳肴,在陆游心目中,只有羊肉、猪肉才是佳肴,他经常在诗里面抱怨没有肉吃,什么“今年彻底贫,不复具一肉”,什么“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可见在南宋一般士大夫家庭,要天天食肉也是很难办到的。

当然陆游的乡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诗里再三强调乡居的乐趣、村酒野行,家人亲情,“客约溪亭饮,僧招竹院棋。未为全省事,终胜宦游时”,他除了给小童、村民施书授教自娱,还擅长医术,经常给乡民看病、施药,利用家里药圃所产,常常四处施舍,同时也卖药贴补一点家用。

从陆游的乡居寓公生活可看出,陆游这样的士大夫们在乡村扮演着精英文化代表的社会角色,帝制后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向基层社会的渗透,陆游这样的乡居人士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