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6-03

孟军+杨开伦+姚新奎+李海英+张亚昂+曾亚琦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并且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本科生实验实践教育体系,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挖掘本科生科研创新潜力,对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15JXGG01)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s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terests i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al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in-depth exca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im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model of cultivation.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思维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传统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迅猛发展的研究性学科,原创与创新则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经验则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1.培养科研创新兴趣,夯实科研创新基础,革新课程教育体系

1.1 以兴趣培养为基点,启发本科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创新兴趣,增强科研创新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宣讲、科研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科研选题和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知识并查阅专业文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热情[2],从而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

1.2 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

1.2.1 文献检索及阅读训练

文献检索是科研创新准备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文献资料中涵盖了国内外相关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本科生快速了解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成果的依据。中外文献阅读、文献检索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从新生入学起,依托各种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关课程,着手于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科研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其科研能力。

1.2.2 实验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只能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奠定理论基础,而支撑研究课题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验数据[3]。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设有开放性实验室,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为我院学子搭建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设计与实践的平台。

1.2.3 论文撰写能力训练

科研能力的体现、成果的展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及所有科研过程,最终都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人员想要有效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书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本科生来说,论文的撰写不仅要注重内容,还应注重形式,论文内容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形式则规范论文格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本专业设有论文撰写的专业课程,并有严格的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幅度提升了本科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1.2.4 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素质不仅是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本科生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为其科研能力训练创造条件和氛围,如按期举办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及科研学术交流等。通过良好地科研素质训练,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以及其所掌握知识面的宽窄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借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交流,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

2.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际生产实验中,基础实验属于认知验证性实验,侧重本科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实验及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实验是综合模仿性实验,注重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实验又称为创新实战性实验,包括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创新实验,强调研究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5]。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和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通过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组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对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培养,使本科生科研实验水平得到提升。

2.2 以“产学研”关系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我国本科生虽有较为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其创新水平及实践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7]。学院应切实开展与企业实践技术、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关系及其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8],加速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孵化培育,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实战”平台。

2.2.1 携手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在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人员技术需求及畜牧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

2.2.2 创办企业助学班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为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奖励并开办企业助学班,极大地激励本专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这不仅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3 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带着导师的部分课题任务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导师所交付的科研任务及生产任务,从而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灵感。

3.因材施教,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9],导师会因材施教,并依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对其培养,其培养模式的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动物科学学院校作为畜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带教模式,可组织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等方面的同时,保证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力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3.2.1 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动物科学专业对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品德要高尚,再者专业知识必须渊博深厚,能够对本科生有一个合适的培养计划。选择导师时是双向选择制,由学生自愿填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导师与学院商议决定。导师与学生以1:1或1:2的比例进行帮辅带教。

3.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辅带教,为其个性化发展制定个性化修读计划并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

3.3 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带互助模式

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由研究生辅导开展,此举既可充分发挥和巩固研究生的实操技能,也可以使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10]。本科生在这种互带互助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科研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及科研实验操作水平,最终达到最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自主探索、研究、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本科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大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激发起其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近几年,畢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不得不说,本科生时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吉,侯鑫,刘明秋,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78-181.

[2]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25.

[3]屈锋,程火焰,阳国峰.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19-121.

[4]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6.

[5]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5-110.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8]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9]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

[10]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4-146.

作者简介:

孟 军(1986—),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通讯作者:

李海英(1968—),女,山东莱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发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