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于历史课堂

时间:2024-06-03

王彦

【摘要】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和设计,但由于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课堂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意外。因此,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00-01

记得在教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本学思之窗,同时引入法国作家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的一段评论“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本来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是当我饱含深情地读雨果的信时,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学生大声地说:“雨果看来是位汉奸!”另一个学生趁着说:“不,应该叫法奸!”结果这一声让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我窘迫的样子,这完全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一下子僵在那里说不出话来。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不仅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而且注意如何让二者和谐共舞于历史课堂。

一、精心的“弹性预设”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基础

新课程非常关注提倡课堂动态生成,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而是对教师的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预设既要精心,更要富有弹性。

首先,精心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其次,精心预设“学生”。学生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推断在教学中可能作出的反应,合理创设其适宜成长的环境与活动,提高教学资源的“现实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精心预设“课堂活动”。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就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给学生一个适合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空间。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杜绝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带动着,要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强调精心的“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进行“弹性预设”,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预设。

二、机智的“应对生成”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桥梁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因此,教师必须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把握课堂的闪光点。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以此来开掘潜在的智慧,突破预设,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

例如在讲述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后,笔者让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实,对历史人物李鸿章进行评价。结果有个学生说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还说如果不是李鸿章谈判技巧,日本可能会从中获得更多的侵略特权和利益,由此得出李鸿章是一个爱国者的结论。这个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新课程下的思维的多元化,当然也是极个别人的价值取向,如何恰当的引导,让生成的过程更和谐。笔者反过来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作出了一些贡献,但其主观目的是不是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其结果是不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二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能否是以多少为标准?

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课堂焕发出活力,学生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培养了创新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把没想到的“意外”生成为课堂的精彩。那么在课堂的“生成”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教师是实现“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的关键。让我们趁着新课改这股春风,不断地摸索、发掘,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于历史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2]王德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3]汪潮:教学新理念[M].文汇出版社,2003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