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6-03

万雪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2-01

人们常说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在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个地球村的同时,教育这个社会的子细胞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冲击――网络教学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兴起。的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这里指基于web的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撑“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无疑,习惯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教师都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必将接受新的挑战。那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急需培养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依赖自身的经验建构的。无疑,教师创新问题情境的设计会大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而情境创设的理想手段就是借助于网络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简言之,新的学习观就是要求学习者通过高级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所以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放置到某个特定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来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学生极少主动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和设计学习方法。常见的是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更多时候是学生通过浏览学习从文本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种现象与我们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所以这种课堂上学生无问题的现象急需改变。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提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网络的应用方便学生提出不同问题,方便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角色有待转变

在于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播者,科学实验的示范者转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已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名篇——《生命 生命》。上课伊始,教师边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边声情并茂的对作家进行简介,以此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人生,正确运用语言书写对人生的理解。然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中设置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间20分钟),要求学生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通过链接因特网的相关网站进行拓展学习,写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学生学习时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若发现学生有困难或问题就给以及时帮助。作为一堂网络语文课,它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最遗憾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后,没有创造条件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观点。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听见学生不断敲击键盘的声音。也许,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及师设置的练习,能理解内容;或许,学生的观点中有非常精彩的见解,但我们无法知晓。还有最后,可谓是败笔:教师用了4分钟归纳总结教学重点。结果,又回到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参与学生的活动,去发现学生的每一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去询问制约知识掌握的真正瓶颈,去不断调整教学的策略以充分适应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较全面的学科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为网络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堂需要教师作出更有力的,更明确的调控。有的网络课,在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后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由浏览具有丰富信息的英特网,校园网,教师的网站,网页或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一旦完全放开,学生往往失去控制,上网后东看看西望望,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不免会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虚度时光。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习效率却极端低下。而有些教师在学生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指令不断,发号频频,也容易有“牵着学生鼻子走”之嫌。

笔者还听过一堂语文网络课——《乡愁》。网络课件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作者简介、诗歌朗诵、配乐朗读、诗歌导读、诗歌分析、思维体操等一应俱全。课件还有一大版块是关于这首诗的课外链接,比如同类题材的诗歌欣赏以及关于台湾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特色小吃等等。该课件做的较为全面,有视频、有大量图片资料,还能链接到英特网。但也是由于信息量大,教师在整堂课上不断发出指令让学生快读、快看,学生全然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最后的学习结果也仅仅是学生回答了课件中的一些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学生发表的观点也没有新意。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不管的学习。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学习,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师生交流的单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当教学过程中网上大量信息涌向学生时,教师要防止产生资料信息堆积的现象,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偏差,从而有效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所以,整合型的语文课堂,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参考文献:

[1]刘家勋、刘陶:《基于网络教与学若干模式探讨》 《教育科学》2001、5

[2]王吉庆:《网络与课堂教学漫谈》 《电化教育研究》2002、3

[3]刘丽华:《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把握》 《中国教师站》2007、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