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梁剑辉

【摘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阐述,并通过举例说明了一些师生互动创新教学的方法,以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交流及教学实践参考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79-02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的创新是这一永恒主题的实践。教育的创新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过程。课程改革是教育创新的一种形态,它既是教育的创新举措,又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以饱满的创新精神,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进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学会自行探求,这是引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

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意在让学生自行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自行将规律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消化理解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欲望、一种急切达到目的的心理,无拘无束地在数学氛围中畅想、探求,充分的联想、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操作技能,综合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在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诱导、点拨、控制学生探求的方向。

数学观念与意识的培养也一样离不开现实情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与意识。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并求解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认真挖掘教材潜力,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很典型的,如何挖掘这些内容,体现出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通过对典型内容和方法的挖掘,可以使知识不断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发现欲和创造欲,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有些概念与例题,内涵丰富,对此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观察、揭露其本质特征,并进行引申、拓广,在揭露、引申、拓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积极的学习兴趣,能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动力作用。故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研究、改进教学艺术、方法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诸多的学科中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而对于数学这一学科却有着更大的难度。他们面对的多是枯燥的公式和繁杂的数字,如何把他们导入数学这一高深的殿堂、这一渊博的大海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建议:

1.导入布疑,诱发兴趣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思维是否踊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学龄中期,他们的行为常受兴趣所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导入布疑,则能诱导他们这种天赋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学习几何的引言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墙上钉木条时,为什么至少要钉两个钉子?房屋的人字梁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谁能不上楼而测得楼高?不过河而测得河宽?……。学生面面相视,产生疑惑。可这时,教师说:“这些都能用我们将要学的几何知识来解决。”这样,使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自觉性。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在学习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例如在《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我让两个学生上讲台上表演,看谁的个儿高?(注意让全体学生观察)然后让全体学生拿出事先预习准备好的两条线绳,比较一下两条线绳的长短。在学生做好比较之后我提出问题:若我们把“两个学生”、“两条线绳”看成两条线段,同学们试想一下:怎样比较两条线短的长短?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实践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凭自己的自觉观察、想象,踊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我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线段的大小比较》。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启发积极的思维。这对一个初学几何的初一学生来说,无论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是培养学生的深刻性都是有意义的。

3.巧设悬念,提高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潭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在教学时要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我在讲有理数减法时,可先问学生:“8-5=?”,学生会感到老师的提问可笑,情绪开始兴奋。这时老师马上又问:“5-8=?”学生的议论马上停止,开始积极思维,急于想知道结果。这时老师指出:“这就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促进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能带着迫切的心情,有目的地学,从而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四、引导学生揭示规律,应用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调查,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和感受,我们要及时引导他们借助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寻找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现象,把观察到的情况、参观后的感受等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使各自分散地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得到科学的结论,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在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创造灵感受到激发,创新发明能力得到培养、完善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启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获得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