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童琼玉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高校思想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一、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当正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髓,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结果,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二)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德智体美劳是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德育教育伴随着国家发展、教育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修养、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为主要的理论内容,以课外活动为理论内容的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给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内容。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高尚的品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就现状而言,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活力缺乏
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通常以公共课形式进行且大部分止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脱离、与时代脱节,课堂容易枯燥缺乏生气贯注,教师疲于教,学生懒于学,陈陈相因;其次是缺少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门教材,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现行教材中有相关涉及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但不够系统条理,讲解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受教材、课时等多方限制难以发散展开。处在建构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虽然各高校对这一教学内容越来越重视,不断改革的教学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不足。有学者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做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其中“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不少大学生仍旧不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精神危机升级,文化需求下降
我国当前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人人趋名逐利,忽视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及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对非物质追求淡漠待之,精神和精神需要被遮蔽,被挤压,被置于边缘地位。这一精神危机影响扩散至大学的表现有三:首先,政治信仰淡漠,大学生对政治的信仰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而表现出一种淡漠化;其次,社会公德淡漠,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内容不可谓不了解,但在践行中,一旦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德冲突,往往保前舍后;再次,集体主义淡漠,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的趋向,忽视集体。
(三)社会环境复杂,多元价值冲突
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多元价值观和多种文化思潮,面对庞杂的文化体系甚至文化冲突,社会主流价值观一再受到冲击,人们开始面对诸多道德困惑,社会开始出现诸多价值论争。在此环境中,高校所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遭到了弱化,大学生随即出现价值迷茫。因此,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公民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都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保障,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网络环境等全社会的力量。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巩固。
三、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干部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表率的作用,尽职完成自身职责;党团组织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应相互监督,规范自身职能,创建优秀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示范,党政工团协同管理的同时、完成各自任务,形成校园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各级各类的学校也要对学生逐步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评,每学期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评价。三是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各级各类的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
(二)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三)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应朝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努力:诚朴进取,励学敦行,以奉献社会为信仰,以报效祖国为幸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中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在相互爱护、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共同目标;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既保持鲜明的自我气质,又能以厚德载物,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兰宏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2-13.
[2]黎丽萍.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68-69.
[3]屈海香.以高校社团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