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敏
【摘 要】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通过语用原则中的“会话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结合具体事例对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于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所谓模糊语言“并非指语言本身,而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含义”(Deese)。“缺乏精确形式是非正式会话用语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Crystal & Davy提出,模糊语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场合的正式与否,在同一场合下,说话人可以选择更精确的语言。Jonna Channel在《模糊语言》一书中指出,一个词或短语如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就是模糊语言:1)能和一个与其含义相当的词或短语形成对比;2)有目的地使其含义模糊,并且不形成尴尬;3)其含义本身是不确定的。1972年拉科夫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能使事物更加清晰或模糊的语言.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模糊限制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语法的角度分类,伍铁平把模糊限制语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某些形容词和副词,例如maybe、often、usually、always、quite、very、almost”等;第二类是带“有点”后缀的英语词汇,如英语后缀“-ish”构成的派生词sweetish(有点甜);第三类是引起一个从句,说明模糊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如英语“so...that”结构(如此……以至于);第四类是表现主管简介的短语或分句。
何自然根据是否改变陈述命题或者原话语的内容,把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性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能就原话语内容的真实程度和理解范围加以修饰和限制,所以有些话语加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之后可以构成真实程度不尽相同的新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说话者缓和语气,从而得体地表达一些不十分准确的信息,使听话者改变对话语内容的认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命题的真实条件,不要求听话者重新认识原话语内容。它能帮助说话者或者对话题作出直接的主观测度,或者引证第三者的意见或客观依据对话题进行间接评估,委婉地表达自己对话题所持的猜疑或态度。因此,在对信息的准确性缺乏足够证据时,避免把话说的太死,使语言表达有回旋的余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了。
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开始进行,人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模糊限制语在实际的会话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作为语用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大规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与模糊限制语的关系匪浅。
1、语用功能研究。语用学将语言在实际会话中的使用当作研究对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语言的意义之外,语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就是看某一种语言现象在使用时的意图和使用后的效果。说话人在发出话语行为时,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或规律来表达自己的话语目的,而语用功能的研究,就是将这种话语目的总结归纳出来。
2、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简称CP,是由格赖斯(Grice,1967)提出的关于保证会话双方谈话顺利进行的语用规则,它包括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实际会话中,话语双方通常会无意识地遵循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以便于交流能够顺利地进行。然而,当说话人刻意违反合作原则时,这说明他正试图传递一种新的会话含义给听话人,使听话人察觉到,从而感受说话人的意图。
由利奇(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规定了为维护会话双方关系、保持说话得体性和礼貌性的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日常对话中,为照顾他人的情绪和利益,我们往往会在说话时对话语加以修饰,使内容和形式更加缓和得体,这就是受到礼貌原则指导的结果。
3、两大原则与模糊限制语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应尽量满足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要求。然而,有时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说话人会刻意违反合作原则。这时,说话人经常会借助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遵守。通常的情况下,说话人会利用模糊限制语,违反数量或方式准则以遵循质量或关系准则。在日常会话中,总有一些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听话人造成伤害。这时,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说话人应该尽量使话语得体、客气来保护听话人的利益从而保证会话行为不被影响。模糊限制语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说话人可以缓和语气,使原本直接尖锐的语言变得间接柔和,从而达到了对礼貌原则的遵循。
三、模糊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模糊性,使之更有利于培养英语学科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还原英语教学的审美功能,拓宽英语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和创新精神。
1、模糊是英语教学中精确性追求的有益补充。重新认识英语教学中模糊性的合理存在,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理念的两翼之一,对于现代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补正。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反对苛求学生用一种眼光概念化地去图解英文作品的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及语义。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去观照作品、感悟作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研究性、创造性的个性化过程,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格局。
2、模糊教学能放飞英语语言的灵性。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双向的互动联系,读者对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作品包含诸多的“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去想象,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激活生命激情,张扬个性,放飞灵性。
3、模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阔的生活外延,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不宜刻意追求英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上鼓励灵活多样,而避免模式化,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具体作品的阅读指导和课后习题中注重吸引学生、启发学生,为学生留下自己独立思考的艺术空间。模糊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语言交际[J],外国语1985,第5期。
[2]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14(4).
[3]陈海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交际功能探究[D].西安:延安大学,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