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时间:2024-06-03

李舒宁

【摘 要】 古诗英译是中西方翻译家一直重视的问题,至今争论之声不断。笔者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争论分析之后,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原则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古典诗歌;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一、争论之声

中国古典诗歌堪称艺术的精华,为了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 数百年来众多中外译者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然而,由于中国古诗自身的特点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翻译家朱光潜也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 哲学家金岳霖在谈到翻译时,也认为诗歌“差不多不能翻译”。尽管诗歌不可译的声音不绝于耳,仍然有许多翻译家把一首又一首的诗歌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并且在新的语境中,这些译作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认为诗歌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

二、可译性论断

诗的翻译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困难的过程。首先是作品风格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诸要素中,要涉及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语言、注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许多翻译家经过实践,认为虽然诗的翻译如同给玫瑰花染色一样不易,但并非不可译。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in spite of difference of soil and climate, of language and manners, of law and customs on spite of things silently gone out of mind, and things violently destroyed; the poet binds together by passion and knowledge the vast empire of human society, as it is spread over the whole earth, and over all times.” 正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译的。只要我们对于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有深切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同时,对于本国语言及诗的韵律能够很好掌握,运用自如,能够运用本国语言及其韵律之美, 把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全部表现出来,那么翻译诗歌并不是不可能的。

三、可译性限度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语言结构、文明程度、民族文化等的不同,由此产生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刘宓庆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从认知、思维、语言和文化四个维度对语际转换中的源出语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论证, 继而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依据, 即:“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语际转换中的障碍”、表达法障碍和语义表述障碍及文化障碍。卡德福特认为诗歌具有不可译性,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诗歌难译,这在翻译界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古典诗词不仅音韵优美、精炼隽永、意境深远,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很多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过程中要么注重内容而忽略了形式,要么仅注重形式致使内容发生改变,因此往往让人误认为诗歌不可译。

四、实例分析及论证

中国古诗英译由来已久,下面仅以两首古诗英译的例子来论证诗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全文表现了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怀念和对当时赵宋王朝的深刻讽刺。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天下失败后有人劝项羽退回江东。他说:“我带着江东八千人出来,现在他们都死了,我一人回去,拿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呢?于是,就自刎于乌江。诗人写此诗时正值赵宋王朝被金兵侵略后,不想抗战到底,却随着逃过江东,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于是引起诗人对赵宋王朝的讽刺和对项羽的怀念如果只注重其形式,对原诗照字直译,那么诸如“人杰”、“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无法直译过来,也就不能表达诗文的内在含义。因此,须采用意译法加以处理。因此,就必须采取意译法,英译如下:

Be heroes while you are alive,

Be heroes even though you are dead.

The conqueror woul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再看一个例子。卢纶《塞下曲》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行弓。平月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用的是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李广一次出猎,见草中有石,误以为虎,一箭射出,连箭尾都射进去了。Bynner的译文是:

The woods are black and a wind assails the grasses,

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

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译者可能不知道这个典故,所以照字面直译,结果仅仅是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却没有表现出原文的美意。而下面的翻译就比较高明了。

In the dark woods grass shiver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 mid the thorn.

由此可见,古诗的翻译,既要准确的反映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尊重原著,又要考虑英语语言应用者的理解能力,并赋之以完美的语言形式,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以上古诗英译实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诗是可译的,其可译性限度也是客观存在的。但翻译时会有某些特殊的困难,需要大家注意。

五、古诗英译应注意的问题

1.诗中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古典诗歌英译时,对全诗含义并非必要的专有名词是可以省略不译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nd so , dear friend, at Brown Crane” Tower you, Bidding the west adieu, Mid April and blossoms go, Till in the vast blue-green. Your lonely sails far shade no more is seen, Only on the skys verge the Rivers flow.

其中,扬州和长江,两个专有名词都故意略去不译。但是有些能够唤起读者感情上联想的专有名词,就不能随便删除。

2.诗中的典故翻译的变通问题。中诗英译时,诗中地名、人名、典故、对仗有时是不能直译的,需要变通。例如Bynner在翻译卢纶《塞下曲》之二时,可能不知道这个典故,所以照字面直译,没有变通,结果,译得“意似”,而没有传达原诗的“意美”。

总之,语言结构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古诗自身的特点,给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对古诗有深刻理解并把握其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们就会找到最贴切、准确的词语、句式来再现原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首选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陈振雄,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