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张姣
【基金项目】2015年度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辅导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zk150531302。
【中图分类号】G448;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3-01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在随着许多父母的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以及父母的及时疏导,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让他们开启美丽的人生,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一、中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私任性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出现做事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
2.嫉妒
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
3.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它部分也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
4.浮躁
转型期的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满“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
5.忧郁自卑
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自卑心理。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忧郁本身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1.巧用心理引导
学校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老师可以运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萎靡不振、自卑消极到目标明确、积极阳光,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控制不良情绪,学会清除心理垃圾,放下思想包袱,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
2.妙用激励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我本人从小胆子小,性格比较内向,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所以,入班很长时间以来,大多数老师都不会去关注我这个小角色。一次全市作文大赛,我有幸参加并获得了第一名。回来以后,第一节上的是劳技课,一向淡定不提问的王老师突然说:“听说咱班出了一个大人物,作文获全市第一名,我想认识认识。我想我提出的问题,她一定会回答的很精彩。”在老师欣赏和鼓励眼光中,在同学羡慕和期待的眼神中,我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自此以后,得到了所有老师的关注,我也开始大放光彩。演讲、写作、成绩等各方面都迅速提升,直到现在,这些依然是我的特长,并且成为我自信的资本,激励我热爱着生活、拥抱着生活、享受着生活。试想,如果老师们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本人,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这点。
3.用爱和信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注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当今社会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用心倾听学生心声
当学生对老师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老师就担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首先老师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5.“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古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理论,而现在指的就是情感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老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才会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老师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只有老师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才会信任老师,从心理上自觉接受。教师如果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温暖,他们就会渐渐消除排斥甚至对立的情绪,这时,教育工作者想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
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开启美丽的人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