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连青萍
摘 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要解读课标,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研究教材,将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引导“悦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关键词:小学 阅读 课外 指导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拓展课外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加以有效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让阅读教学在课内外相通,“内外相长”。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其意义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在阅读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更好的学习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教者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解读课标,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
我们首先要明确每学年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什么,再将之细化落实到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对课标进行了解读,在解读中发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语文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深度和广度。从这个角度上看,课内阅读的容量是不达标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发现,人人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想以课内阅读为依托,在此基础上扎实、科学地拓展课外阅读,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研究教材,将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
《教师教学用书》给了我们思路:各册既要完成本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更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给予重视。从中学段开始,精读与略读课文穿插编排,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决定以精读课文的学法来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以课内阅读来引导课外阅读,以实现“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将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的目的。如学完《金色的草地》后,我让学生阅读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百合花开》中的《小英雄雨来》(续),以此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一只小鸟》前,我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课外读物;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
三、引导“悦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要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如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a、“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冲、露、伸、探、钻、长……)b、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用力、使劲、一个劲儿、生机勃勃……)c、课件变化、播放荷花录象,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过引导比较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
四、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为什么沃克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沃克说刘伯承堪称军神?”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刘伯承的精神。这种自主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
五、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表演读,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初步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但对文中精当的词、句和富有个性的语言还不可能有所领悟;能模糊地感知小猴子在种果树中表现出的急噪,但容易把其原因归咎于小猴子偷懒或三只鸟儿多嘴,还不能感悟到故事中角色的鲜明个性。这样,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等不及”心理,体会小猴子和三只鸟儿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为角色设计台词,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应用中提高语言能力。表演中,孩子们特别活跃,努力地表现这只小猴子没有耐心,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在最后的课堂延伸中,让孩子们讨论: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讨论后交流。此举主要是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积累语言。
总之,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去,走入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达到阅读教学课内课外相通相融,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让阅读成为他们终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永;引领孩子在梦想中徜徉——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教育艺术;2007年04期
2.陈云宇;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04期
3.章群;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指导谈[J];作文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