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高朋
【摘要】舞蹈题材的选择,是对整部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它体现了编导的专业能力、审美品位以及对作品最后走向的把握。
【关键词】舞蹈 题材 审美 作品 编导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2-01
舞蹈题材的选择,是对整部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它体现了编导的专业能力、审美品位以及对作品最后走向的把握。选材得当与否,是舞蹈创作前期最关键的因素,它对作品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选材立意的深远性
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 “选材”——题材的选择; “结构”——题材的处理; “编舞”——题材的表现。这三个步骤又可以归纳为两个历程。一个由外到内的历程、一个由内到外的历程。 “由外到内”,也就是舞蹈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心有所感、意有所属进而酝酿形成为舞蹈题材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操作,而是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的主观过滤,心理现象十分活跃,因此,又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心理历程”或“内化过程”。每个作品在创作初始皆由编导对舞蹈进行前期思维分析论证。这种分析论证,不是停留在文字、口述、调查等表面现象上,而是根据表现对象所赋予的历史、地理、环境、民俗、人文等诸多因素,在编导的大脑中反复酝酿、揣摩、推敲、分析、思考。这是一种煎熬与矛盾交织的过程,它要求编导不断思考和论证题材的可舞性及其最终效果。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题材的立意将直接反映到作品的最终呈现上。
选择怎样的题材?站在怎样的角度和高度去表现编创者欲表现的思想与内涵?题材及其立意;直接影响一个作品能否达到某种高度。例如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推出的舞蹈《壮士》编导在题材的处理上一反通常的做法,没有用群舞去大张旗鼓地表现,而是以五个战士为主线(取材寓意“狼牙山五壮士”),同时用一面红旗为衬托(红旗寓意“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人物、道具简洁明了立意却高深绵长。在舞蹈的结尾部分,随着最后一名战士的倒下,巨大的红旗覆盖过烈士身体并铺满整个舞台时,那种饱满的情感、高远的立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令人荡气回肠!舞蹈没有花哨的语汇和华丽的布景,却在简练有力的立意中凸显主体,张扬个性,寓意高远。
当然,作品的立意离不开题材,脱离题材一味地拔高其立意是创作所忌讳的。高妙的立意是通过编导慧眼独具的巧妙构思来体现的。舞蹈《雀之灵》的题材和立意并不“高大、深远”,它通过一只孔雀“舔、含、韵、啄”的嘴、“抻、展、舒、缓”的羽,把大自然里这一神奇的精灵展现得美伦美奂,以此来赞美和寓意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编导在选材上大胆采用拟人手法“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其艺术魅力和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本身。因此,立意的高妙不取决于作品题材的大小,而是编导对题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根本上讲,选材立意的高妙与否,取决于编导生活的积累、思想的高度,以及经过艰苦磨砺所获得的艺术智慧,它也是编创者自我高度的真实写照。把握选材的立意,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二、舞蹈选材的别致
舞蹈选材的别致,能使其在众多作品中脱俗出新、凸显个性。选材的别致、新颖,能够让作品本身散发出一种异样的情怀,沁人心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唯我独有、出彩出新”永远是创作者追求的目标。舞蹈《踏歌》,选取了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元素,但并没有沿用常规的水袖表现形式,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腰胯顺势扭摆,造成一种超乎常人理解的“顺拐”舞步和舞姿,再加上表演者们自跳自唱,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在题材的选择上。不论“老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新酒”,都需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可以是选材上追求新颖别致,也可以在常规题材和形式上出新,最终达到“新颖别致”。
选材的新颖别致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结果,它是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才华经过长期积淀的一种呈现,它同样也是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创新与贡献。
三、风格涉及舞蹈作品表现属性的问题。
不同时代的艺术都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风格性在舞蹈表现中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舞蹈选材以何种风格样式呈现是对作品把握的又一关键所在。中国有56个民族,其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不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和丰厚的舞蹈资源,如何从中撷取和提炼,就特别考验编创者的眼光和判断。
选材风格的取向,既可体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情趣,又可反映作品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但是风格的取向并非可以随意嫁接。创作需要追求不断创新和超越,但创新和超越不代表篡改。现如今有不少人在民族风格极其浓郁的作品中有意添加许多现代舞元素和动律,把一支傣家孔雀变成了一只跳着现代舞蹈的“另类”,还自我标榜是紧跟时代大潮,孰不知这是对风格把握的误解,对民族风格的亵渎。
风格代表着“唯我独有”性。如果风格相近或雷同,就形成不了所谓的风格性了。在选材过程中,通过“风格性”来表现舞蹈的思想内涵,借助其特有的元素,进行重新筛选、提炼与整合,从而发展出具有某种风格倾向、同时带有编导个性的作品。
对题材的选择,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其本身包含着编导对审美品位和风格趣味的态度和设想,这种态度和设想就是寻求与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某种契合,以便在创作过程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调什么,淡化什么,实现对这种契合性的追求。编导之间艺术追求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在选材上的个性化色彩。选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去选,选什么样的题材适合舞蹈创作是一个关键。我想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感而发。日常生活中直接的或间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数不胜数,我们得用心去选,选择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东西,从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最为独特的东西。在此我们不必考虑这个东西的思想有多深远,而应关注它感动你的理由,哪怕对别人而言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内心既然能被触动,那么一定是它内在的对你而言独到的东西激励着你的表现欲望,对你而言这也许就是最珍贵的题材。
二、去粗取精。我们要在庞杂的社会生活经验中尽量吸取养分,围绕主题大量收集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罗列,再进一步精心筛选,去粗求精,最后确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完成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尽管我们最后需要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个点也需要无数的元素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它顽强的生命力,否则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三、有可舞性。舞蹈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态,动作性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最显著的特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人体是舞蹈的工具,动作是舞蹈的材料,艺术是舞蹈的表现力,只有人体、动作、艺术三者合一方构成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选材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此材的动作可能性,有些题材尽管很好很经典,但它并不一定适合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亦或说在用舞蹈表现是必会造成对原主题的缺失。所以在选材时就要注意题材本身是否有可舞性,是否能运用舞蹈形式进一步深入的强化主题思想。
四、充分掌握背景材料。在此主要是针对来源于间接生活经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并非我们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例如其地域特征,时代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无限的想象。掌握背景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说现代人要说的话。只有将所选题材建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的把握它,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在选材的同时,编导还需要考虑表演者的风格与特长,“量体裁衣”的道理也同样适合于舞蹈创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