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刘娟
【摘要】乐是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艺术。声乐以它独特的艺术美既跳跃着生活的脉搏,又凝聚着时代历史的画卷。声乐艺术的文化发展史表明,它所具有的永恒魅力的美,有它自身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美的构成因素与体系,具有一个完整的美的创造系统。而声乐演唱的审美欣赏,无疑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关键词】声乐 声音 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4-02
“演唱论”是声乐艺术美的重要论据,这不仅因为声乐艺术史需要演唱的艺术;从狭义的声乐美学来说,演唱论也自然是它的核心。它的本体美所凝聚的一切美的因素,都集结在演唱之中;它的审美听觉效应,最终也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来达到的。
声音的本质是音质,它是决定发声效果的关键。我们所说的歌唱时气息是深还是浅,音域是宽还是窄,共鸣是明还是暗,音量是强还是弱,及至表现在嗓音上,是清澈明亮还是宏壮刚强,是深厚丰满还是结实稳健,是清脆纤巧还是柔美圆润,是秀丽委婉还是豪放铿锵……这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音质特色。
而无论哪一种音质特色都是通过发音器官所表现出来。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唱者,必须使固有的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打破原有的活动习惯,树立起声乐的专业敏感,形成新的活动规律或条件反射功能。而所谓新的条件反射功能,就是要适应非自然的艺术化的发声要求,能使其在艺术的说与唱中逐渐形成新的自然活动反应,这也充分说明即使有好嗓子也需要锻炼的原因。这样,就必须通过各种练声的途径,如练气、练嗓、练字、练腔等全面的发声训练,从而达到音质美的目的。
判断音质的美,不仅是嗓音的质地和条件,作为有声的音质,它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
“气为声之本”,气是声的动力,是声的源流,是声的根本,没有气就没有歌声也就没有藉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前人所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为音之帅,是声音的统帅,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气的地位与作用。可见音质美的前提,是以“气”作为它的根基与统帅的。这里所说的“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就是指气息缺乏深度与力度,粗、是气浅而无力,缺乏底气的支持的一种表现,因此才产生了浮虚单薄的现象。而“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是指气息闷塞不畅,松散无节,既不畅通又不集中的一种现象。说明气的“粗、弱、浊、散”所导致歌声的“浮、薄、滞、竭”的弊端,不仅影响了歌声的音质美,而且也破坏了歌声的审美效应。
歌唱气息的深与浅,长与短,连与断,变与换……,总之,在气息的呼与吸中贯穿着用气的辩证法,作为声乐艺术的支柱,我们要求精巧的运用气息,是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歌唱中的整体格局,牵涉到一切生理机能,也同时与心理气质密切相关,人们在探索中国的气功作用于歌唱时就看到了气的整体功能。为此如何练气,如何用气自然是十分紧要的内容了。
总之,气巧则声优,精巧的呼吸成为演唱音质美的首要构成因素也是很自然的了。
共鸣是扩展音响,支持音高,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的关键与枢纽,没有良好的共鸣就根本谈不上美好的歌声。演唱音质美的审美效应与运用发挥共鸣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音域是人体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人声的音域是由于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一般女人和小孩的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男人的声带比较长而厚;年老的更松弛,所以声音低。一个人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是由于声带的松紧或张力的不同,声带越紧,声音越高,否则,声音就低。
一般来说,自然音域发声是在低音声区,而歌唱的音域就要提高在高音声区的适应性,因为在扩展音域的过程中要训练适合唱或者说高音的能力。
此外,音域中的高低范围应当把它看成是一个变化中的整体。强调扩展高音声区,不等于忽略中声区与低声区的和谐统一,因为就声区的发声特点来看,中声区是声带松紧最适度的部分,因此声音比较自然圆润,没有过度紧张或压抑的现象。同时它又是通往高音或低音的换声区,所以练好中、低音声区往往为向高音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各声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高音的头声区比较明亮,中音声区较柔和,低音的胸声区比较浑厚。因此,为了丰富音色的表现力,在扩展高音音域的同时,不要忽视音域中各声区的整体作用。
音质美不仅与其音域的宽窄高低有关,也与它的音响强弱相关。音响是指声音音量的大小强弱变化。说话和歌唱根据情感的表达及其所处语言或歌唱环境的不同,随时都在不断调节控制发声音响的强弱力度。日常生活语言的声音强弱变化幅度不大,而在舞台上说话或歌唱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与听者,它的一个最基本的造型任务,是使声音的响度首先让人听得见、听得清。这样就必须适当地扩大音量,即便是轻声耳语或低吟轻唱,也必须适当地夸张。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同一首乐曲用许多乐器去合奏,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一种音是什么乐器发出的。说话、歌唱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这个人说话真好听,那个人讲话太难听!”。这种声音的好坏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谓的,然而作为声音的造型艺术,它不仅能表现美的音色,也应该能创造不美的音色,以适应声音表情的需要。然而个人的自然音色再丰富,也不可能适应舞台语言艺术的说、唱要求,这是因为舞台语言艺术的造型如果还不能突破人声的自然本色的话,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即便根据自然本色划分出了不同声部或行当,但生活中的高音不一定能够适应舞台艺术语言的高音。尤其是唱,旋律化的本身就不是一般生活语言所能胜任的,在歌唱中一个“啊”字可作为歌的高潮,引吭高歌唱上它二、三十拍,而在生活中“啊”再怎么沉吟也不可能这么长,而且也不必要延伸这么长的音拍,更何况舞台语言的声音造型即便在一定声部或行当范围内,也还有更多的突破本色的创造任务,以符合更多具有性格化声音表现的形象塑造。
以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音质美的构成条件,主要也是从音响的形式美方面说明了它的必备因素,实际上这五个方面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体。作为音质美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呼吸的深与浅,共鸣的明与暗,音域的宽与窄,音响的大与小,音色的优与劣等等又存在着辩证的对比与有机地协调处理的因素,要发挥音质美的音响效果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声乐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 张前 王次炤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