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秀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论析

时间:2024-06-03

【摘要】优秀民俗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灵魂和血脉,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文化有着根本性的育人功能,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民俗文化来嵌入,二者在根本上有着内在一致的成分意蕴,优秀民俗文化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力量之手。优秀民俗文化的独特品性及其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契合性,对于推进大学生认同和践行利于我国社会稳定良好发展所需的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非凡。为此,必须推进优秀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契合,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性、创新性、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民俗文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25-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因此,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使其更好地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接轨,而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把优秀民俗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优秀民俗文化可以有效丰富教育内容。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堂是促进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课堂上将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容穿插进教学活动中,可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度,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把优秀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默化式的传播给学生。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习惯,在课堂上主动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如把节日习俗故事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与地域历史特征风貌结合起来讲解分析,穿插进行可适当生动有趣,教学设计中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可以统筹或者整合的方式,把物质生产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俗仪礼、民间故事等充分利用起来,促进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民俗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与和睦友善的价值原则、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敬老孝亲的美德等。这些内容深刻体现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在把优秀民俗文化融入的过程中,要抓好课堂的主阵地,通过新兴载体的运用,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自然会变得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借助网络宣传平台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思想交流碰撞的舞台,它为思想宣传的宣传打造了新基地。因此,优秀民俗文化要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宣传出去。实际上高校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文化交流的集散地,优秀民俗文化在这里也有生存的土壤,但民俗要在宣传方法上创新,利用新的宣传手段有效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去。***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优秀民俗文化融入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義理论水平,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技能,了解把握我国优秀民俗文化。而如今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现代化大众型交流工具的普遍应用及它们所产生的信息复杂化,使得高校学生在鱼目混珠的信息面前可能会被诱导,会产生消极负面情绪,这不利于正能量的传递。因此高校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取向进行有效制止,宣传我国优秀民俗文化,如通过微博用户功能、微信公众号来与学生互动,融合优秀民俗故事文化活动传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拍摄一些宣传纪录片来感召学生的内心,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学生主题教育网站,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优秀民俗文化的印迹,高校师生长期坚持必定会产生出强大的合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活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氛围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可小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言而喻也十分重要。首先校园需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此中可吸收优秀民俗文化,在校园开办民俗文化园,打造文化长廊,展示各类优秀民俗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潜在的德育功能。优秀民俗文化在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要着重加强对优秀民俗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性也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动逻辑,日常的生活逻辑恰好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体现。一方面,校园文化的构建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寻求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畅通民俗文化传播渠道,在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时应格外注意与民俗文化互动,为优秀民俗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第一,要把优秀民俗文化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有效融合起来。学校是我们主流文化的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流,优秀民俗文化是补充。融入优秀民俗文化,就是要赋予显示优秀民俗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增强物质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学生在高校中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包含的主流文化价值。第二,渗透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应该有自身独具一格的校风、校训、校纪,具有共性的同时又不失个性,积极培育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群体文化,鼓励师生参与具有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类活动,在协作中学习前进,参与和体验我国优秀民俗文化,铭刻在师生心中。并且应充分鼓励与重视学生社团班级活动,如可鼓励建设优秀特色高品质的民俗文化性质社团,学校各级党团组织要加强对这些社团组织活动的管理与引导,不断摸索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生活动的方式、技巧和时机。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01).

[2]郑永廷,林伯海.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2015(04).

[3]***.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4]杨晓慧.树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6-06-28(14).

作者简介:

何小红(1992.07-),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