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洪杰
【摘 要】体育素质的实施离不开体育教学,体育不但给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会传统的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注重体育尖子生,而忽视了体育的普通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扬。
【关键词】体育素质 竞争意识 学生技能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34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15-01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 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 识与体育能力。如以初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 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 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 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二、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三、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对于个体而言是全面的,既有体育知识方面,又有运动技能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欲望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调整,以制定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符合学生实际基础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整个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期的体育达标测试中,发现有百分之十二的学生未能达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偏胖、体质较差、运动感弱等因素是造成这些学生体育测试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笔者针对这百分之十二的学生专门设计了教学目标,训练量、训练难度、考核难度均作了相应调整,通过这样的优化措施,之后百分之十二的学生在调整后的目标考核中全部过关,实际训练成绩比“一刀切”式测试要高得多,由此可见,分层设计目标对于激发学生潜能与内在动力作用明显。
四、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压抑学生个性,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里,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采取分组比赛、师生同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接下来,我在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初一體操新课练习时,由于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辅助动作前滚翻成蹲立———挺身跳的情况较好,因此在课的最后我简要讲解并示范了这节课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这节课一开始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上节课最后做的那个动作吗?谁来给我们表演一下?”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就是不敢站出来。“我来试试。”调皮鬼小陈同学跑了出来迅速做了个完整的动作。我给了他表扬,并结合他的动作详细地讲解了动作的要领,接着要求同学们在本组的垫子上自己练习。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郑伟.现代生活环境和方式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76-7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季浏,潘绍伟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
[4]董杰. 体育素质与初中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12(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