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关建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背着大包裹远道来见天际大师,想寻求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年轻人答:“里面全是我一路走来的各种感受。”大师带年轻人来河边坐船过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年轻人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大师一笑,说,“过河时,船有用,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就变成了前进的包袱。”
人在世上,见,每天不断地更新;识,也要每天不断地提高。我们不能把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变成包袱,这样,它会自动改名叫固执与成见,成为识障,要我们费力去破除它。
识障之破,并非易事。讲求智珠在握,讲求慧眼独具,自然会涉及个人的修为。我的理解是,所谓修为就是提升智慧,并以智慧去破除识障。
《论语》中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往上走,一步一天地,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不同了,認识和以前相比就大不一样。他这里面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大,小放大:登高望远,胸宽眼阔,看问题往往能从大处着眼,深远而清晰,见微知著。二是小,大化小:过去某些好像很大的事情,现在来看只是小菜一碟。
宋代流传下来一句有名的偈语“万里无云万里天”。大意是:认识眼界的大小,要视乎你拨开头顶上那方云(识障)的能力,拨开一方云就见一方天,拨开百里云就见百里天。你如能把顶上的识障通通拨开,那眼前呈现的,当然就是万里充满卓识的朗朗蓝天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恰好,这两句宋诗总结了上文“登高”和“拨云”的大意。能否这样说,古人这“登高”(不断求取新知,积极适应新事物)和“拨云”(深刻反省,排除干扰,明辨是非)已经形象地演示了智慧的破障之法呢?或者说,身边的智慧之库早已备有可攻破识障的工具,而我们却忽略了使用它呢?看来,实际中并不缺破识障的方法,缺的是对识障的自知之明——了解发现自身认识上的局限与不足。
人一生不停走在对识不断认知的路上,越往前走,识的积累越多,自我意识越强,就越容易形成有害的主观识障。如不及时破除,让障坐大甚至以障为识,真正的识,就会逐渐窒息。有鉴于此,掌握智慧的人必会奋力鼓起否定自我的勇气,常怀诀别旧我之心,主动卸下“大包裹”,把“船”放下,轻装在认识之路上继续求识和增识。
其实,真正能常怀诀别旧我之心、放下自我的人,已堪具慧眼卓识,那世间一切的识障又奈他何呢?
写作借鉴:
“识障”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名词,读者看到有这词语的标题,往往想细读下文,一探究竟。所以,我们的议论文要想吸引人,就不能一味地写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观点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