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衷曲无闻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是门槛很低的高贵举动。你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作者在一段岁月里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本到8.5本之间。
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产品来自科技,科技来自学习。在德国的大街上,大多数人腋下夹着一本书,目光祥和,举止优雅,慢悠悠地行走着。这其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高挑美女,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几乎都会严肃地告诉他(她):“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然而,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一本都不到。
当然,这可能因为我们在填鸭式的学习生涯中把读书当成了一种负担,于是看书乐趣大减。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这种情况与电子读物的普及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学校里,部分学生被动地读书,就像等待园丁浇水的树苗,丧失了自己汲取水分的能力。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学生对待知识不加辨别,照单全收。
走出校门,我们虽然在微博、微信、资讯网站看到各种信息,接触大量新闻,但是这并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我们的碎片化阅读,仅仅用到记忆力,而非理解能力,更别谈想象力。一种东西再好吃,已经被别人处理过了,便会失去原本的模样和味道。
出去旅行,大多数人在爬山时可能产生的感受是:“这座山真高”“这块石头真丑”“这条路真难走”“爬山真累”……
只有少数人能够想到,这座山巍峨壮丽,怪不得能成为皇族祭天之地;这块石头是地质运动和风沙侵蚀的结果;爬山的路,因为经过无数历史人物踩踏,所以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与他人或者他物进行对话。就算读到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却可以构建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美好的精神世界,既可以让人在清廉的环境中安静生长而不沾染一丝铜臭,也可以让人在铺满黄金与钻石的地方绽放最炫目的光彩。
我们从小到大读过的书,如同吃过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然而,成年之后,我们会渐渐地发现,前者的思想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的营养滋养了我们的骨血。
蔡康永说过类似这样的一段话:“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培养出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从当下的痛苦跟挫折中走出来,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种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來,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关于曾国藩,我的一位老师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背书,一个小偷就在他家门外墙角等着,本想等他背完入睡以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终没有背下来。最后,小偷忍无可忍,觉得自己都能背下来了,于是从门外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当年老师讲笑话,结语是曾国藩虽然笨,但是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名臣。
然而,我们如果读过《曾国藩家书》,就会了解到,这个清朝晚期的名臣,居然曾因打了败仗而两次跳河自杀。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挫折。如果我们熬不过,那些挫折就是人生的无底洞;撑过去,它们就会成为我们进步的台阶。
读《林肯传》,我们可以读到林肯曾经因事业遭遇危机,负债累累而精神崩溃,他的孩子在南北战争时期夭折,他在战争中几次兵败如山倒……然而,他最终经历万险,获得胜利。那么多挫折,坚持下去需要怎样的毅力?相比之下,我们遇到的那些小阻碍,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读《王阳明大传》,我们可以读到他被廷杖得血肉模糊,然后被贬到荒蛮的贵州龙场,而且一路被追杀。然而,他在龙场悟道,并且成为明朝后中国非常伟大的人,提出了“知行合一”,开创了一派哲学,深化了道德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我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我们憋在心里的情感,竟然会有人替我们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两个原本陌生的灵魂竟然可以通过书籍交谈,于是,我们觉得无处可说的挫败感和孤独感又减轻了一分。
哪有人不需要经历钻心的痛苦?哪有人不需要跨过一道又一道坎?我们能做的无非带着一颗伤痛的心,依然坚定地去追逐理想,并且坚信,一切痛苦和艰难都会过去。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因为无知,第二种因为彻悟。
无知的人,每天都无忧无虑,不关心日月星辰,也不懂得世事人情。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人,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高超的智慧,更不会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
彻悟,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过一些事,心境发生了改变。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个人独特的气质慢慢地培养了出来,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书,像是一扇门。透过这扇门,我们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分析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
读书,不是一定要追求醍醐灌顶,而是要去了解,我们与那本书的作者的思想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
一本书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我们知道,从古至今跟我们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我们并不孤单。
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停下来休息,他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平静、安详。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完满的生命。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那些书,就像开山刀,我们每每拿起来挥舞,都能在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田地,从而腾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着收获思想。
思想,或许是这个世上最后一样可公平分配的东西了,它驻扎在每一个人的脑中,不分贵贱,也无法用财富交易,因而躲得过掠夺。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