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代人说不说“普通话”

时间:2024-06-03

陈美

中国的方言众多,如果不同地域的人用方言交流,就跟“鸡同鸭讲”差不多,但以前国家又没有推广普通话,那怎么办?不急。以前虽然没有普通话,却有全国通用的官话,政府官员一般都讲官话。但是,各地方言的存在异常顽固,口音也很浓重。方言口音各异,导致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有时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至会影响升学或当官。

●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古时,中国官场有不得在籍贯和出生地为官的规定。此规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正常沟通与交流。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对此就颇有感叹。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他在柳州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柳州方言,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的话。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无法与当地人对话。说话用翻译,效率便会下降。柳宗元审案子,正常用时一个时辰,用了翻译后,得审一天,柳宗元别提有多郁闷了。

说起来,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运城,他本人则是出生在京城长安,并长期在长安学习和工作。柳宗元既懂山西话,又会当时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按说,柳宗元的官话应该很标准,顶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但是,广西那时极其封闭落后,很多少数民族连汉字都不认识,语言不通,也无法用文字沟通,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挠腮,简直要以头撞墙了。

●康熙不说北京话●

清代的康熙皇帝无疑是影视屏幕上的重要角色。人们熟悉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很多人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山一样,有浓重的东北口音。

清军入关数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也就是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人,这些人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北京话在当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或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力。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口音绝对比赵本山的还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与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约1 00千米。康熙的口音不一定与赵本山的口音相同,但至少很相似,这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一声的“出”。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族大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口音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音。此时康熙年事已高,又是皇帝,不大可能再学习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时训斥大臣。如果康熙用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曾国藩让人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无论是谋略、学问,还是治军、做人,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但是,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部下。领导的话听不懂,又不敢多问,但不弄懂又恐办事有误,麻烦更大,他的下属们为此备受煎熬。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弟子,两个人无话不谈,有时也会一同说笑。谈话间,老曾说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鸿章大惊,“卵味”!这不是下流的语言吗?老师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李鸿章不明白,大胆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来,“冒得卵味”是湖南湘乡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没意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