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思想发生的转变

时间:2024-06-03

王小蕾

[摘要]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思想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上,由赞同、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到批判、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转变;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由对抽象的、共同的“类”的认识到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的转变;在对实践的理解上,由把实践等同于劳动的理想性、抽象性到认识到实践具有能动性、主体性、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的转变。

[关键词]费尔巴哈哲学;人的本质;实践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02-02

一、对待费尔巴哈态度上的转变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影响之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持肯定、认同的态度,高度赞扬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伟大功绩。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类本质理论受费尔巴哈哲学影响最为明显。异化理论最早出现在黑格尔哲学中,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于“异化”这个概念,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来的。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和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都不相同。黑格尔的异化主体主要是指绝对精神,异化就是绝对精神客观化的过程。而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他的异化是指人的异化,他把异化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人。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揭露私有制下劳动者是怎样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从而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其目的在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论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思想批判资本主义,说明他仍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启发了马克思,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因为两人都用了“类”这个概念,并且他们对人的类本质的理解都具有抽象性,下文还要具体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费尔巴哈首先严肃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错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作出充分肯定。他指出,费尔巴哈的伟大贡献在于:(1)揭示黑格尔体系同宗教一样,只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2)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从而“创造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3)把物质世界同绝对精神对立起来。

由此可以得出,《手稿》时期马克思哲学还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并未与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也未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从实践和主体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提纲》条条针对费尔巴哈,运用实践的观点,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包括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提纲》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首先,由于未从主体出发去理解自然,因而未看到自然与主体的内在关联性,未看到自然界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人化自然。其次,由于旧唯物主义未从实践的角度解释现实世界,所以只能把客体看成是认识的对象,不能看成人类改造的对象,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次,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正确理解实践,即他把实践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理论活动,所以他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认识论上自然就不能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时马克思哲学真正摆脱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并以实践为主线,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理论体系的纲领。

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转变

《手稿》时期,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的思想。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即“人是类的存在物”,人是一类,人有类意识。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第一次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生命活动”、“生产生活”,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进而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他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但是,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同费尔巴哈是有区别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友谊、爱情,只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忽视了其社会性,是抽象的,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虽然也具有抽象性,但他开始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奠定了后来他在《提纲》中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确立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原则。

《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其一,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入手,批驳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其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他看来,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中,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非相互孤立、毫不相干,相反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正是形成于社会关系之中。其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要否定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生理活动、食欲、性欲等自然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前提。因此,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为认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原则指明了方向,因而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endprint

三、对实践的理解有所发展

一方面,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谓的“实践”事实上和“劳动”属于同一个概念,具有很大的理想性和抽象性。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论述中,他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白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里的“实践”实际上是承接着马克思在上文中提到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而来的,他把实践等同于劳动,这一“实践”还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而实践的范围要大于劳动。另一方面,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实践的作用。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即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识到了实践在人的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他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认为实践在解决理论等认识问题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此时,马克思虽然认识到了实践的基础地位,但他对整个实践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备,具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将实践仅局限于劳动、生产,未能从整个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去理解这一概念。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原则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实践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实践具有主体性、对象性、感性、现实性、能动性、社会性的特点。

《提纲》第一条,马克思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旧唯物主义者们把客观外界事物看作是和人的实践活动丝毫没有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仅仅把主体与客体看成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却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为主体只是直观被动地认识和接受客体,却未把客体当成是实践的对象。对此,马克思指出应该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这就赋予了实践主体性、能动性、感性的特点。马克思又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他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还把实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指明了哲学的改造世界的任务,更体现了实践的主体能动性和对象性。总之,《提纲》处处贯穿了实践的观点,和《手稿》时期相比,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不再具有抽象性,实践的特点逐渐完善起来。但是,《提纲》中马克思还没有把历史性作为其基本理论原则,《提纲》中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抽象性。

从以上三个转变我们可以认识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理论成果,也是一部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因而,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提纲》,指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他的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他毕竟只是萌芽,自然也就谈不上成熟,而后来他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部成熟著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