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4-06-03

彭佳景

4月12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如何把好事办好,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务之急是要按照《通知》精神,着力构建包括资金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用机制管长远,用机制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确保资助的阳光雨露惠及每一个家贫孩子。具体而言,要力求做到“四个全覆盖”:一是培养单位全覆盖。确保资助政策惠及高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各类培养单位学生,不留死角。二是教育层次全覆盖。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等阶段学生全覆盖。三是公办民办全覆盖。四是所有区域全覆盖。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资助政策过程中,下大力解决留有死角、政策衔接薄弱、贫困学生认定不够精准等问题。

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要创新方式方法,下功夫做到“四个精准”。毋庸置疑,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受益,所以,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的认定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那么,如何做到精准发力?一是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力求对象精准。二是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确保其顺利就學,做到力度精准。三是优化资助名额和资金分配机制,统筹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等因素,做到分配精准。四是严格遵守规定程序、时间节点和资助标准等要求,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资助资金,做到发放精准。

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要强化资助育人的功能导向,以扎实的资助工作为基础,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以创新多种渠道,结合青年学生的需求,结合信息化、新媒体的特点,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新模式新方法,做到严格评定和人文关怀、信息公开和保护隐私、保障学业和促进成才“三个相结合”。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学生,而且要从思想上关心他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心理辅导、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活动,加强青年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引导他们提高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受助学生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大学教育目标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事关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承载着资助育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