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薇
教育研究及实践都表明,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一切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前提。在课堂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但课堂上仅从学生端正的坐姿和整齐的回答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可能会出现心猿意马、人云亦云的情况。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多方面考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一、教师引导有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讲解得过于细致,留给学生思考、加工的内容有限,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发展思维;如果讲解的内容较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容易让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有度,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适当调整再做进一步引导。遇到与预设不一样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好引导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教学一年级“找规律”例4时(如图所示),观察了三叶草上的数,大部分学生都发现3个数的关系:50+40=90(或者90-50=40等),口头验证发现后面两组符合这个规律。我放手让学生把后面的空填写完整。巡视中发现,第四个三叶草上括号里面的数都可以填对(80),最后一个三叶草却有部分学生填90。汇报时,我没有直接公布哪个结果是正确的,也没有直接指出学生错在哪里,而是让全班针对90和10这两个结果进行讨论。一番讨论后,学生分析出写90的学生只看数,没结合数所在的位置考虑。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找规律的认识更深,思维也得到锻炼。
二、动静结合,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反馈给教師,教师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因为课堂人数较多,提问机会有限,教师只能像抽样检测一样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势必会降低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若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思考结果,就能及时引导学生攻克难题,增强自信,让学生自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手脑并用,即动手操作与安静思考并行,动静结合,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参与学习的机会。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例7时,课件出示的例题只能让学生远观,而且58个珠子同时出现,令学生眼花缭乱,难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直接翻看课本,无法避免会有学生参考例题解答,不再动脑筋。备课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分东西的经历,学生读懂题意后自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困难不大,所以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小纸条,上半部分印有例7的题目,下半部分是空白。课堂上,每个学生拿到小纸条后都认真地想办法。我在巡视中发现,同样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也有很多超出预设的生成。在汇报交流中,很多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课结束时,每个孩子至少掌握了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且这些方法都是他们想出来的。
三、“玩”进课堂,为学生参与创造条件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从做中学”,“做”是动作、活动,也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社会高速发展使得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简单的情境教学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也要多关注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在保证数学原味的同时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比如将“玩”带进课堂。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例6,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多、少已经有明确的认识,教学重点是体会多(或少)的程度,加深对数所代表的数量的认识,于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有多少个苹果。”我在一张白纸上写上苹果个数(比1个多,比100个少),请学生猜我有多少个苹果。
比如:我写65个,然后让学生猜。生1:30个。
师:我的苹果个数比30个多得多。生2:70个。
师:70个比我的苹果个数多一些。
在我主导两轮游戏后,有学生自告奋勇到前面来当发令官,下面的学生不再盲目说数,而是认真听发令官的提示,逐渐缩小数的范围,每次猜中都是集体欢呼。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