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德育“润物无声”

时间:2024-06-03

杨桂英+向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作为小学品德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教育的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那么,小学品德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又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深入解读,发掘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1.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品德课程的逻辑层次。

众所周知,“个人———社会———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逻辑框架。小学品德课程则是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些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串联起来,逐渐打开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构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品德课程的这一逻辑框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非常吻合。认识到这种吻合,便能更好地落实这些内容。

2.发掘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汇点。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2011年修订的品德课程标准以及现行的品德教材中都有体现。我们可以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为例:

当然,这种体现不是单一的,还可以再细化、深入。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我的邻里乡亲》一课,既有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的体现,又有“法制”观念的体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同时体现了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爱国”等主题。这些体现让价值理想与教材内容水乳交融。找到这种交汇点并梳理整合后,我们便能依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价值观主题词,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巧设活动,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简、凝练、内涵丰富,但因小学生的智力、认知水平尚未成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尽管能够背诵,却难以充分理解,更别说自觉践行了。所以,我们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品德课堂教学,绝不能靠灌输式地说教,而必须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灵活渗透,如:传统美德故事会、源于生活的情景表演、寓知识于其中的抢答赛、唇枪舌剑的辩论会、主题手抄报展示、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生活体验活动……

例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体会人与人相互友爱的美好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懂得“人人生来平等”的观念。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近残疾人》这一课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生活中,大部分小学生不了解残疾人,有些甚至曾嘲笑、轻视过残疾人。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教学时,我先设计了“盲人回家”这一体验活动———让四位同学蒙上双眼扮演盲人绕教室走一圈,再让其他同学扮演哑人观看。眼见“盲人”举步维艰,左右碰壁,“哑人”们爱莫能助,只能干瞪眼。好不容易游戏结束了,“盲人”们迫不及待地摘掉眼罩,“哑人”们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刚才想说却不能说的意见。他们说,以前从未感觉到做盲人、哑人这么难。接下来,我又组织了全员参与的“单手穿衣”比赛,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知晓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进而对残疾人产生善意和敬意。“友善”这一价值观便不知不觉深入了孩子的内心。

三、課外拓展,推动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教学,就必须要把品德课堂的大门打开,让品德教学拓展到生活实践中,在践行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信念与能力,同时传递正能量。

在教学《走近残疾人》这一课后,我不仅组织志愿小分队的孩子、家长去湘潭市特殊教育学院与那里的孩子们进行互动、对他们给予帮助,还让孩子们分别访谈身边的残疾人并了解其生活状况,调查本地无障碍设施的情况并了解这些设施的功能,搜集政府、社会、个人对残障等弱势人群关怀的事例,最后整理资料制作成宣传栏,摆放于校园内外。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来了解和关爱这样的弱势群体,将“友善”价值观弘扬于社会,践行于生活。

总之,我们小学品德教师应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探索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湘潭县易俗河镇天易金霞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