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唐行红
“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描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恰如其分。桃源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会处,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腹地明珠,也是江苏的“南大门”。
在这处“世外桃源”,有一支电教团队,他们苦练内功、善做实功、久久为功,终于把自己磨砺成了牢牢钉在基层电教岗位上的“螺丝钉”。
2013年9月,90后的大学生村官邱汉峰走上了工作岗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严慕村的电教工作。
“不就是定期召集群众看看视频嘛,这有什么难的!”邱汉峰心里很放松。可他万万没想到,第一次组织集中学习才来了十几个人,更让他意外的是,村里的党员竟然一个都没有参加。
邱汉峰着急了,再不敢掉以轻心,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
原来,村党总支的党员多为50后农村老党员,他们大多身体不便,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对新鲜事物接受慢,对他这个大学生也不怎么认可。
“不接受我可以,但学习教育是大事。”为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电化教育的用处,邱汉峰每天早出晚归地宣传电教,妥妥一个电教“自来水”。功夫不負有心人,摸准了村民需求后,播放的电教片渐渐对了大家的胃口,而且电教站点还能为村民查询信息、解答问题。这样一来,来上课的人多了起来,邱汉峰也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邱”。
看到很多老党员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到站点学习,邱汉峰就想怎么能为这些老党员提供一些便利。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到一套电教设备,在村里增设了一个党员联系点,这样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就可以就近学习了。
“能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为他们服务,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邱汉峰来说,属于他们这代人的责任已然在肩。
“徐冬英爱琢磨事,眼里有事,能干成事,只要是工作上的事,那肯定一磨到底。”富乡村姚国华主任这样评价她。的确,对所负责的电教工作,徐冬英几乎每天挂在嘴边,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唠叨”,被村民玩笑地称为“唐僧妹妹”。
“主任,我觉得把电教和农村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服务能做得更实……”
“主任,我们村的音箱声音太小了,需要申请一套扩音设备……”
“主任,这次学习中间放一下《孤岛32年》这部片子吧,许多党员向我反映想看……”
这是徐冬英的工作日常,姚主任也每天被她这样“烦”着。有时一天听不见徐冬英的声音,还怪不适应的。
“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啊?对对对,一会儿要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徐冬英肯定是去调设备了。”
在徐冬英的“唠叨”下,富乡村的电教硬件有了“大丰收”:调制解调器一台,机顶盒一台,投影仪一台,音箱两台,扩音设备一台……也正是靠着这些“唠叨”,让来村还不满一年的她收获了百姓满满的赞。
“看着越来越多百姓能够接受新思想,磨破嘴皮子也值啦!”徐冬英誓将“唠叨”进行到底。
从部队转业回来,杨培丰就一直在大德村工作。作为一名党龄、工龄“双20”的转业军人,他对电教工作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如何针对村里的企业和百姓做到分组施教,如何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挑选视频课件,对这些问题杨培丰的思路都特别清晰。
“村里的老党员可以多看看党性教育片;企业可以多关注经济方面内容;村民可以围绕大德村产业发展实际在平台学实用技术、谋发展新路……”杨培丰的想法很务实,在他看来,借由电教这个媒介可以链接很多领域。
这不,他又积极琢磨起“电教+电子商务”,搭建电商平台,让普通农户不出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村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活信息服务。大德村的“钱景”广阔了,村民们对村里的“电教课堂”也越来越期待了。
螺丝钉虽小,但作用很强。每个“较劲”的地方,桃源镇电教战线的“螺丝钉”们始终在“四两拨千斤”。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组织办工作人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