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党教片开出创意之花

时间:2024-06-03

陈伟

赤日炎炎,热风阵阵,秦皇岛的盛夏如往年一样焦灼如火。溽暑之月,创城也进入如火如荼的冲刺阶段。而在此期间,不知多少个炎热的夜晚,在海港区委电教中心的制作室里,我们在机房不堪重负般的轰鸣声中,围绕如何展示创城进程中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事迹的主题,展开了一次次比天气还要火热的争论。

理念之争

制作室里展开的争论,是关于内容,要拍什么,要怎么拍。长期从事基层组织工作的同志认为要有宏大的创城背景、详细的典型事迹介绍、华丽激昂的解说词;而负责宣传的同志则坚持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看性,要用春秋笔法突出城市品牌和海港区共产党员精神风貌。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对于双方的看法,大家都是理解的。做基层组工的,总想把事情说得实在些,把亮点突出些,把调子抬高些,觉得这样才能反映基层共产党员的精神,以此感召党员干部,也回报基层党员的奉献。然而,这样的片子以前我们没少拍,每一部都拍成这样,大家就审美疲劳,不想再看了。从事宣传的,就总想把片子做得美轮美奂,能体现形象、打响品牌。他们对创新性的追求比较高,但是他们的要求却不容易达到,而且对于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普通共产党员,显得个体关注不足。

在争论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片子还没有影子,就是因为不知道要拍什么,所以才要争论。拍摄准备工作是在互相争论和彼此否定中开始的,这使我们电教中心的同志也难以抉择。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明白,其实都是为了工作,所以大家的争论是有益的。而且非常关键的是,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要拍一部具有创新点的、不同以往的片子。

形式之变

怎么才能不同以往呢?最后任务还要落实在电教中心身上。综合两方面的意见,中心决定既要突出组工工作特色,拍实在的内容,又要照顾宣传上的需要,把片子拍得新颖好看。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创作方向,此后的准备和构思都从这里出发。

接下来的几天,为寻求突破,创作组的成员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就熬夜观看近年留存的视频素材和国内获奖的党员事迹宣传片,想从中获取点灵感,找找拍摄思路。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小马通红着眼睛,把大家拉到了电脑前,电脑里正在播放着的一组组类型各异的公益广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们两个80后随即拿出一份公益宣传片的拍摄计划:几组不超过两秒的原声镜头,每组7~10秒的镜头语言,短平快的单元结构,朴实简练的散文体解说词,舒缓平和的BGM……拍摄方案简洁而朴素,既贯彻了展示基层党员奉献身影的创作初衷,又符合了打响城市党建品牌这一拔高要求。最初的那些争议,似乎都可以用这个方案来解决。

可是这能行吗?大家从没想过要拍成公益片啊,以前也从来没拍过。这个突如其来的方案走进大家视野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有些发蒙的。老实说,位置决定了眼界,身份也影响着思维,作为电教工作者,用公益片的形式去拍党建片,这个思维跨度还真有一点大。但我俩坚持自己的意见,中心领导也觉得,想创新就需要一点冒险精神,最终一起说服大家,放手让我们去拍出来看看。

创新之难

为了保证拍摄进度赶上创城工作宣传,凭借创新的拍摄方案“竞标”下此次制片任务的我们,带着5D3相机、三脚架和简易滑轨,走上了拍摄道路。然而,出师不利,还没拍多少东西,思路就卡了壳。

问题主要集中在画外音脚本的用词和短片人物的选择上。脚本写得韵脚分明,很有诗朗诵的味道。而画面设计则追求简洁朴实,两者配合起来,总觉得不搭调。我俩拿着镜头晃来晃去,总觉得取景器里的画面不行。可是到底应该拍出什么样的画面来,心里又没谱。这片子说什么都得拍出来,拍不出来都无颜见同事。我俩站在大街上合计了半天,认为拍不出满意的镜头,是因为没吃透解说词的那种意境和韵味,同时也是因为解说词成于拍摄之前,对环境缺乏一种现实观照。怎么解决呢?我们最后想出了一个“笨办法”:一个人在一边念解说词,另一個人一边听一边拿着摄像机去拍,就像玩“诗配画”一样。拍完了,再对着画面,对解说词进行修改,最后使解说和画面不仅保持韵味一致,还能形成信息互补。

在短片人物选择上,一开始也很茫然。奋战在创城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太多了,很难说谁更突出、谁更有代表性,那么到底该选择怎样的人呢?我们斟酌很久,都觉得这件事太过关键,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角度来决定。片子拍出来是要给群众看的,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要群众说了算。我们在微博、微信上发起投票活动,请基层干部群众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创城人物。同时还动员同事、朋友、家人转发消息,利用朋友圈征集基层意见。最后,对人们推荐的创城人物,我俩再一一上门去实地考察,对制片质量、受众观感、党建特色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科学研判,选出一批事迹突出、形象亲切,身体条件和家庭环境也能满足拍摄需要的基层党员。至此,拍摄工作才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成功之悟

好事多磨,拍摄了大部分镜头后,摄制组同步进行的制片工作又遇到了瓶颈。拍摄的画面固然可用,但片段的预览总感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硬着头皮到主任那里取经。主任看了预览之后提了三点意见:首先要跳出老思路,公益宣传片不是专题片,更不是新闻,没有采访没有同期声更没有字幕,一切内容要用镜头语言诠释;其次是公益宣传片不仅要反映先进事迹,更要美,要有可看性,要能抓住观众的心,这样才具备传播价值,注重特写确实不错,但没有大场面衬托,会显得小家子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挖掘出人物之美。主任说的前面两点都还好办,但最后一点却显得形而上,很不好掌握。我们自问已经把人物的奉献场面拍得很充分很生动,真不知道该怎么拍出主任要求的那种美。主任最后提点了一句:“公益片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拍摄者。你们拍的时候,感动了吗?”

于是,我们得出了答案。确实,要赞美,要歌颂,就要有最透彻的理解和最真切的感悟,要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感动。那么这些感动在哪里呢?答案很明显:在创城工作的第一线,在清捞海藻的岸边,在清理小广告的楼道,在拆除违建的街头上,在党员志愿者的微笑里。带着期待和执着,我们再次踏上征程。这一次我们方向明确、信心满满,毫不犹豫地把镜头对准基层那些最勤劳的人、最可爱的人,记录下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真挚的笑脸。

两周后,《我在哪里》公益宣传片成片,通过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凭借简洁、朴实、细腻的表现手法,接地气的制作模式,一举引爆朋友圈,收获如潮好评。而且,由于片子很短,很适合微平台传播,所以在短短几天内就迅速扩散出去,形成了强烈反响。观者一致认为,该片比起以往传统的党教片来,更加简洁好看,更加真挚感人。

至此,我们松了一口气,这次大胆的创新,也算是不负众望了。不过,真正让我们俩满意的还不是片子本身,而是在这次制作中,我们发挥了年轻人的冲劲和勇敢,大胆地实践了自己的想法,在党教片制片领域中高举了一回青春的旗帜。创新难,难在想也想不到,想到又不敢做。我们想到了,而且实践了,最后实现了,这才是我们这次拍摄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委组织部电教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