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育课程一体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4-06-03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目前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中学德育目标、完成中学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总结本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德育课程一体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作初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道德与法治;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社会参与能力和国家意识。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以把学生培养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为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主要做法如下:

一、开展问卷调查,寻找制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功能的因素

从教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德育效果的评价来看,作为德育主渠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此,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对本地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1.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制度不尽科学,束缚德育课程功能

本地区道德与法治评价只有书面考试一种形式,虽然由闭卷改为开卷,题型也灵活多变,但“采点得分”的阅卷模式仍然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分析材料能力的考查。即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不代表他一定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于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88.86%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经常背诵课本知识和做题,短短一个学期,学生用在背诵课本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二,背离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衷。根据以往中考成绩分析,考高分的学生依然是平常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考低分的依然是平常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这就说明目前我市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制度重点衡量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德育的影响甚微。

2.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不当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都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浪潮中,一批年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课堂德育效果显著提升。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6.76%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理念,习惯于“填鸭式”“灌输性”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消失,这也是影响道德与法治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3.部分学校没有深入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为更好地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精神,我区大多数中小学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德育优质课比赛,一段时间内“德育一体化”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84.78%的德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制定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后并没有有效推进落实,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德育一体化方案的实效性。许多新事物在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它之前都会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被人接受。“德育一体化”的提出也是这样,各学科教师包括道德与法治教师习惯于以前的教学模式,他们不愿意也不善于做出改变,如果再缺乏学校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只能半途而废。

二、针对制约德育功能的因素,制定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方案

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组从评价制度、教师素养、学校推进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学科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接下来又针对这些因素,制定了如下改革方案。

1.成立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组,发挥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

青年教师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对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有着强烈的愿望,是“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为此,我校在每个级部挑选出一个年轻、上进的教师共四人组成了道德与法治“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组,成为本学科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和带头人。研究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带领本备课组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要达成的德育目标,作为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组织本组教师以德育目标的达成为标准进行精心备课,并负责本备课组的听评课活动;三是整理本年级组德育课程一体化优秀课例,并把本学校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写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2.开展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展示赛,在交流对比中提升德育水平

要想让学校制定的德育一体化方案扎根落地,必须开展一系列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理论设想变成现实,才能真正使德育理念深入人心。为此,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规范化的、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展示赛,赛制如下:展示赛每学期举行两次,每个年级备课组派一名选手参加,参赛选手两次不得相同;参赛选手必须突出德育目标,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评委由学校“德育一体化”分管领导、骨干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把每个年级备课组的成绩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把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为德育一体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整个展示赛做到一讲一评,关注教师在活动中的收获,让比赛成为一种历练,一种提升,而不仅仅是表演,更不是折腾。

3.打造“德育课程一体化”新课堂,在“学做展评”中浇灌德育之花

在本地区“活力新课堂”课题研究指导下,我校总结前期课题研究经验,于2017年9月初步探索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学做展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自学为起点,以小组互学为基础,以活动展学为重点,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法、学得有效”,从而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打造思维型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按照学校“学做展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多次探讨与反复实践,创造出了以“新闻述评”“课堂反馈”“主题辩论”为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怀、充满活力、充满思想,在“学做展评”中浇灌德育之花。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在探索改革中不断完善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改革,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初步打造成“德育课程一体化”新课堂模式雏形。

1.每周一次课前8分钟“新闻述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是与时事热点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于是,我们在每周第一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固定设置课前8分钟“新闻述评”环节,具体操作如下:“新闻述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精心准备,两名学生从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中选取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进行新闻播报,其他两名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所选定的新闻主题进行点评;为了使“新闻述评”更加客观公正,能够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教师要在课前对小组准备的内容进行指导,必要时做出修改。通过每周课前“新闻述评”环节的锻炼,学生变得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公民责任意识明显提高,课堂德育效果显著。

2.每节课末8分钟“课堂反馈”,在练习中巩固课堂德育效果

从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道德与法治本质上就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其德育功能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做出了大胆改革,优化教师常态课,禁止教师在新授课中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课本知识,真正把原来的知识化课堂转变为德育课堂。为了巩固一堂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效果,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8分钟设计了“课堂反馈”环节来取代重复无效的知识背诵。“课堂反馈”的题目由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题从历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精选,或者由备课组自己命题,共包括三个选择题、一个价值判断题、一个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8分钟完成。“课堂反馈”由教师及时批改,以便于了解一堂课的德育效果,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每月初课堂德育“主题辩论”,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充满了各种矛盾,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现象,往往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知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影响了其健康成长。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决定每个月月初在课堂上开展德育“主题辩论”:辩论的主题源于学生生活,如“严厉的老师好还是温和的老师好”“中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后进生值不值得交往”等;辩论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也要做出适时恰当的评价,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德育“主题辩论”活动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学生对辩论主题感兴趣、有话说,在相互探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明辨了是非,明确了自己的价值选择,其德育效果超过了教师、父母无数次的说教。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不断地探索改革使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由原来单纯的知识化的课堂逐渐转变成充满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情感力量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知识的消极角色转变成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大膽创新的积极角色……我校德育课程一体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蔡少丽.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7(11).

[2]殷大鹏.当前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0).

[3]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赵毅刚.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曾莠瑄.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4):8-9.

[6]王瑾.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223-224.

作者简介:刘新花(1986.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