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增浩
摘 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中面對升学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运用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和手段预防和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调查研究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现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纠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问题行为;教学秩序;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问题孩子”“不良青少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凡是老师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学生无心向学,缺乏学习动机和动力,学生课堂捣乱,课外打架斗殴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都属于学生问题行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智力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和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四个方面。家庭的不良影响与教育,如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父母的感情不和、家庭破裂、隔代抚养和父母文化水平低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学校教育的不当,如老师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追求民主与和谐,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容学生争辩;教师性格不好,缺乏耐心,学生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教育缺乏合力,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加大。这些都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扩大化。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信息摆在学生面前,使其失去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学生社会伙伴的不良影响,也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个体的因素,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例如学生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学生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长期积淀就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并严重化。
作为老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前提是要判断属于哪种问题行为,然后对症下药。针对上述问题行为的成因,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怎样矫正呢?
1.应从改变歧视他们的态度入手,对他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一开始就予以高度重视,在他们迈入高中生阶段时,注意在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教育的同时,给他们上好顺利度过青春期、变危险期为最佳期的第一课,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有公平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2.应重视集体舆论的影响。实践证明,有问题行为的差生往往缺乏对集体的责任感,不考虑自己的过错行为给集体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转化他们时,应遵循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而在教育个人时也应想到对整个集体的影响,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班主任更应在平时的系列集体活动中注意培养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和集体凝聚力,使学生从中领略到集体的温暖。
3.关心爱护学生,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有效促进他们的成长。教育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可见真诚地关心、信任和爱护差生,是做好差生工作、矫正其问题行为的前提。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充满纯洁、高尚的爱,在实施转化工作时,既要做到真诚期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比如班主任可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日,每月组织生日祝福晚会,支持帮助问题生的困难等途径,唤起学生的乐学、爱学和追求进步的热情,从而加速问题行为的矫正。
4.正确对待反复,善于运用教育机智。由于问题生心理品质上具有抑制力薄弱、懒散、松懈等心理缺陷,在矫正行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这种反复是他们进步中的此起彼落,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而“恨铁不成钢”,应在对学生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辅以班规校纪约束、行为激励等方式激励他们与诱因作斗争,增强抗诱惑的自制力,不可视反复为屡教不改而乱施体罚,甚至草率地将其逐出校门,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严重的品质不良行为。
搞好学生问题行为诊断与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维持学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编辑 刘晓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