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4-06-03

罗开银

摘 要: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知识效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教育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课本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学习的根本目的。而课改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新型课堂为目标的新尝试,它与传统教育方式完全不同,但是它的教育理念却又完全符合时代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国情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为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最终提出了课改这一重大目标。以最短的时间使学生更快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课堂改革;教育创新;以人为本

一、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与作者心意相通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以老师在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为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就“灌输式”地把知识输入学生的脑中,由于缺少趣味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刻板并且没有效率。本来学生就对学习缺少兴趣,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就更是在消磨学生的热情。学生极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得到知识,通过自己查资料和与同学讨论来自主学习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要扩展综合知识了。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字词的理解和课文的分析,却忽略了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汇点。语文是感性的,学习语文需要学生去体会、去共鸣,让自己身临其境。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其一筹莫展的时候给出适当的建议。在他们没有考虑到作者的某些意图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和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学会从多种方面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应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多数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当学生对某个老师喜爱或是崇拜的时候,他们也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老师所教导的课程,并且努力地去学习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是他们重要的引导者,在生活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對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更是这样。文学也被称之为国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历经千年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经过前人不断改革完善所成就的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完全的、完善的结晶。这一思想体系可以让学习的人更加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思想和规范看齐,以自身的热情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使学生成就自我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籍都是思想与情感的激烈交流。不仅是国内读物,也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国小说。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并且身临其境地思考。鼓励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深入学生的心灵境界和学生友好交流,使学生在这种心灵契合、情感相贴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自然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学习语文的方式概括差不多就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课改则要求我们寻找更加优化的教学方法。在之前也提到过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国内外读物体会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身份的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语文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的学习活动,更是许多参加学习活动群体之间的互相探讨,这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假设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其他人的时候,那个人同时也就有了很多种看法,这就形成一种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丰富自身陶冶情操的过程,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当几个人一起交流自身不同的想法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不同的情感体会。所以同样的教学方式,却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成果,这就需要分小组进行学习,求同存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起合作探究共同进步。也可以组织课堂辩论赛,根据自己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自己课下所搜集的资料对另外一方进行反驳,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加深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课程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但是在各科中都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优良品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感情丰富的人学习语文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死板地教导知识,应该化教导为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组织学习小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每个时期都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处理好课文和道理的关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知识,更要教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转变观念和学生共同

成长。

参考文献:

[1]詹秀华.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J].学理论,2010(33).

[2]刘刚.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2).

编辑 鲁翠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