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

时间:2024-06-03

田晓敏

摘 要: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乡土文化微课程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闡述了乡土文化微课的概念界定,分析了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和媒体优势。

关键词:乡土文化;微课;优势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个性化需求旺盛,学习和交流的碎片化、微型化成为发展趋势,微博、微信、微电影……纷纷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在教育界,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提出了微课概念,率先在佛山启动了微课征集评审活动,拉开了微课的大幕。2012年9月至今,教育部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微课大赛,通过作品的征集、培训、评选活动,在教育领域迅速掀起了“微课”热潮。

目前,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集中在微课的定义、微课的内涵、微课的未来发展、用微课来实现翻转课堂。而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关注的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结合前几年持续不断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乡土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借用微课这种形式,我们申请了《乡土文化微课程在高中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并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乡土文化微课概念的界定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对于微课的概念,国内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广义上,微课就是微视频,只要是用于教与学的微视频就是微课。狭义上,微课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视频记录,不是课堂实录视频切片。

乡土文化微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微课,它不是用于学生自学的对课本知识讲解的视频。对于本课题来说,乡土文化微课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是根据参与课题实验的高中政治、语文、地理、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峰峰地区乡土文化(必要时可扩展至邯郸地区文化)中筛选出可作为教学资源的乡土文化,制作成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内容是峰峰乡土文化,形式是微课。

二、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

邯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十大文化脉系: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邺城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我们峰峰风景秀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邯郸十大文化有其二,磁州窑文化和石窟文化,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陶瓷艺术大师刘立忠,2007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抗日战争时期,峰峰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和英雄人物,山底地道闻名全国。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传说等,不仅可以给我们参与课题实验的高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提供了替代性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赋予课堂教学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二)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媒体优势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先前经验。如果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认知负荷过高,将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

教学资源媒体素材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其中视频是所有资源类型中情景最真实、信息量最丰富的一种资源,因为视频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它使用的是视听语言,不像文字是抽象概括的,也不像图片是静态的画面。视频使用得当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根据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这样的瞬时记忆才能进一步加工成为短时记忆。

本课题的乡土文化微课的内涵定义为针对高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美术、信息技术等实验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重难点突破、拓展等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学习材料生活化而使用的乡土文化微视频。乡土文化微课作为内容是乡土文化,形式是视频的教学资源,同时具备视频与乡土文化的优势,应用于课堂拥有显著的媒体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5.

[2]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

[3]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40.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编辑 孙玲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