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唐彪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
摘 要:当前,我国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认为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创造潜能,并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观察能力培养;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一、对学生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的营造
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的职责已悄然发生变化,其重心已向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转变。“教育自身的特性就是培养人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我始终认为,学习应该是求知者通过主动思考、探究,终而“解惑”的生动过程,而不应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的呆板过程。因此,在我的技术课堂上从来没有教师的“一言堂”,没有所谓的“权威”,没有任何人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所要探究的问题,从不要求“唯一”“正确”答案。相反,我一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特观点,即使它看似不切实际甚至荒谬可笑——只要他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所呈现的是一个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民主宽容、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义甚是重大!基于此,多年来我一直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们知道问题的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况:1.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例如人类生活实践中筷子、刀叉等的出现。
2.别人给出的,要求研究者必须针对于此寻求解决方案的问题。如当汽车的速度超过200Km/h时,空气阻力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了外观呈流线型的汽车。3.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目的,自己主动发现的问题。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高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力求上进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日常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入手,鼓励他们勤思考,善联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积极敏锐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本身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在每年开学之初的第一次技术课上,我都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于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在以后的每次技术课上抽出专门时间对此进行检查,有时还会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以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与愿望,并指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创新思维“超出已有的经验范围,面对新的领域,采用新的认识方法,开创新的认识成果”,这种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形成对问题判断的科学性和敏感性,充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1.事实证明,启发学生从生活中不顺手、不称心之处发现问题,寻求问题,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近年来,我校大批学生在全国乃至国际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摘金夺银、喜报频传,其中大部分作品的灵感都是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来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现的现有事物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们从这些缺陷入手,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并针对主要缺点进行改进,从而引发设计,最终形成作品。
2.在课堂教学中对具体措施的实施。众所周知,技术课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某种或某些“专业技术”,因为我们国家迫切需求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而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对教材的把控上,我仅仅把它作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良好载体、优秀界面,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厘清书中的知识结构、重难点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对教材加以灵活运用,而不是完全按照它的编排和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围绕解决真实问题这一策略。因为我发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到愉悦、获得乐趣,从而引发出他们更强的创造力。而这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无疑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无疑就是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人民教师都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因此,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认真研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完善自我,以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历史使命。
參考文献:
[1]周波.三十年来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张义生.论创新思维的本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9).
编辑 尹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