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播种爱心收获希望

时间:2024-06-03

刘良辉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滨启新中学)

摘 要: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既是自己无形的财富,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手段。但是一个人如何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是去为社会做贡献还是去危害社会,部分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初中时期正是学生从孩童向青年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正确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是初中德育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爱心;希望;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对学生心理的正确疏导,用道德规范规正学生的行为。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身边的小事为例,教导学生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也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减少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初中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阶段,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足够意识到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将德育教育排在学科教学之后。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学生一直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成长,学科知识有可能掌握得很好,但是品德却得不到充分教育。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将初中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好身边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也仿效教师的行为,规范自己。比如,在校园中、教室里遇到地上有垃圾,及时拾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对人彬彬有礼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得到学习。

教师不应该只是把自己定义成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将培育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放在肩头。为学生的未来之路保驾护航,指引方向。初中学生心性尚未成熟,可塑性很强。如果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学之前先修身,教师自己的优良品德其实比任何课本上的道德规范,都更有说服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

二、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初中德育教育

道是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法则,德是每个人的品性涵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德育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将理论传授给学生;其次,不能忽略实践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说教,教师不能只给学生灌输冰冷的道德规范,而是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展现给学生,也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养成好的习惯。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感动校园活动,将发生在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推举出来,让高尚的品德得以彰显,让学生体会到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初中德育学习的兴趣。德育教育不只是停留在校园中,也应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融入社会,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长见闻,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

教育。

三、将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深化初中德育教育

品德教育光靠在学校中的教育是遠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德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规劝和引导。高尚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学生人生路上明亮的灯火,既可以温暖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内心充实,也可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即使遇到荆棘也能昂首阔步,一往无前。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与家长相互支持,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共同向前。家庭教育也是学生人生路上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与家长相互配合,为了学生能拥有高尚的品德而一同努力。首先,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集中在社会关系层面,比如,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以后工作要爱岗敬业等。而家庭中的德育教育主要集中在尊老爱幼,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上。如果将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各司其职,全面深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初中生高尚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都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在他们前行的路上默默守护他们。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感到困惑时,给予他们帮助,排解他们内心的苦闷,疏导他们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有所收获,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推动,教师的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过程中,有榜样可以学习;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初中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摆在初中教育的首要地位,将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初中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辜金明.试论初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初中教育中的德育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0).

[2]万琴丰.言传身教身教为先:试论初中班主任日生活中的德育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4).

编辑 司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