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陈勇光
摘 要:当前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在素质教育中,科学素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必要方面。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科学实验教学还是其中一个薄弱的环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结合教育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在初中阶段提高教学有效性,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有效性;策略
学生升入初中,数门学科齐头并进,哪门学科都不能落下,尤其是科学课程突然增加了各种演示实验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不少学习负担。学科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某些科目上出现问题。
一、现状:学生的课堂融入度不够
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科学属于既简单又复杂的学科,有些学生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而有些学生却怎么演示都明白不了,或者当堂所演示的实验明白,但稍微变通一下就不会了。
经过留心观察,笔者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些理解起来困难的学生,在笔者刚刚进入课堂教学,在讲解理论、概念的时候听得很认真,所以当笔者下节课提问概念的背诵和原理的阐述时,这些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跟课本上的原文几乎一字不差。而在笔者开始进行实际演示操作的时候,这些学生明显不在状态,频频走神,笔者让学生关注做实验的过程,他们却低着头盯着书本不知在看什么。当笔者的实验发生“反应”或者“异变”的时候,这些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发出惊叹——“哇”。这些学生把笔者的演示实验看成了“变魔术”,站在一旁看热闹。
而那些能深入理解并且举一反三的学生呢?他们会跟随笔者的进度,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笔者操作的每个步骤他们都看得很认真,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是将自己完全投入实验中,自主地参与了实验的过程,因此,他们当然理解了实验原理,因为实验就像在他们手上亲手做出来一样。
二、策略
科学素质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所担负的必要责任,因此,不能放任学生带着错误的意识和态度学习科学,也不能强制地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以此来应付考试。那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改变不良现状,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转变自身观念
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着错误的方法和态度,其实有些教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重视科学演示实验;做实验时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内容僵硬地操作和教学;课堂教学只是进行教材规定实验,实验完毕即自己完成任务,完全不关心学生是否明白、是否从实验中学到了知识,还是单纯地在看老师变戏法。
教师存在类似想法就大错特错,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试想,存在这种想法,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怎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踏步的教师必将被持续改革的教育淘汰!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科学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意义,在重视中改进方法,提升自己。
2.端正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性保障。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学生才能正视该学科并为之付出精力。無数例子都向我们证明,带着不正确的态度学习,最终结果必然是做无用功,浪费时间,耽误自己。而且,教师如果有良好的教学态度,重视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带动学生,提高科学实验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
笔者认为,科学实验的教学首先得力于教师的重视,其次在于学生的兴趣、重视度和积极性。教师重视了,学生才能端正对科学实验课的态度,而不是认为科学实验课是副科,存在“小觑”心理。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饱满的热情来迎合教师,积极配合教师教学。以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听课,学生自然能把科学实验课学好。
3.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参与度
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将实验做得热火朝天,学生却在台下看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毫无效果,浪费时间,也与教育界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离。
那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参与,让学生积极体验呢?笔者认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进行实际操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独大”的局面,变为了以学生为主,把学生变成了课堂和教学中的“小主人”和参与者,才能距离素质教育的目标更进一步。
例如,八年级教学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准备了几盆花、几个塑料袋和线绳带到教室。因为笔者有让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学生不会对课堂所讲内容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五六个学生。笔者让他们自己操作,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笔者则在每个小组中逗留,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实验中,会进行观点碰撞,互相讨论。例如,有的小组用塑料袋包裹住花的大部分进行包扎,而有的小组则连带花盆一起包住了。每个小组的成员对此有不同意见:“将花盆包住,花盆里的土里边也有水分,这样假设植物没有蒸腾作用,土壤也会蒸发水分吧。”“土壤蒸发只是一部分,而且过程缓慢,应该对结果影响不大。”“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土壤蒸发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叶子的蒸腾作用同样肉眼看不到。包扎上塑料袋,放在太阳底下,蒸发和蒸腾应该都会加快吧。”学生意见不一,但在争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进行了思考,每个人都进行了参与,每个人都能学到知识。而且自己参与了科学实验,能理解得更清晰明白,记忆更为深刻。
4.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性
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并在学习和应用中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科学实验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环,当然也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刺激学生开发大脑、开拓思维。
当然,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激发学生科学创造性的主战场。但是校外教育也是学生学习的来源场所,在校外学生同样能获得灵感的刺激,去探索研究,进行科学创造。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校外的引导。
笔者有时会将课堂教学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科学和案例。例如,在八年级科学实验《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了二氧化碳的各种反应和提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应用的例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器。”“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中都有二氧化碳,喝多了打嗝。”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笔者还布置了家庭作业: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二氧化碳的应用原理。笔者相信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会不断思考,在生活中迸发灵感,创造出一些笔者想象不到的惊喜。
总之,在现代教育的大形势下,改革潮流向前涌进,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科学教学当然也必定顺势而为。在提倡素质教育、主抓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优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是当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各个任课教师都能转变教学观念,用好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梁灵君.新课程下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04).
[2]朱清时.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5.
编辑 谢尾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