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4-06-03

张国强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先要把文本读透,读出自己的“问题”来。

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有意提醒学生留意“纷纷暮雪下辕门”中的“暮”字,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从边塞到长安旅途艰难遥远,下着雪路这么难走,武判官为何选择在黄昏时分出发呢?走不了多长时间天就黑了,岂不更危险!这其实是我在备课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由这个问题打开了丰富的想象之门,有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生一:因为时间紧迫,情况紧急。武判官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要尽早回到长安。所以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连夜赶路。

生二: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时间紧迫,又怎么会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他们饮酒送别,就不怕耽误时间吗?

生三:我认为武判官连夜趕路是因为想赶快回家,归心似箭。因为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没有皇帝的命令,他又不能擅离职守,随便回家。他可能很多年没有回家了。但又不好意思推却朋友给自己饯别。所以才在饯别宴后连夜赶路……

如果没有教师的个性化解读以及精心的预设,或许学生就会错过这个极具价值的问题。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课堂带来与众不同的精彩。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成长,课堂上教师越俎代庖,只能锻炼自己的口才与思维,而使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缺少主动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可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所以,老师要大胆地放手,合理地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哪怕学生最初的表现是浅陋和幼稚的,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他们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的是一个叫帕霍姆的农民,开始没有土地。后来买了两次土地,生活变得富裕。但他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花了一千卢布买了一天的土地。就是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的土地,但是在太阳落山时要回到出发的原点,回不到原点,这一千卢布就被没收。最后帕霍姆买到了土地,却累死了。这个故事在教参教辅中的主旨是批判贪得无厌的人。但是我的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并在文本中寻找证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帕霍姆是个勤劳、不满足于现状、有开拓精神,但又虚荣、舍命不舍财的人。他的一些想法、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关键在于要适可而止,适量而行。学生的理解合理而又全面,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他们就会还给课堂一个精彩!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个性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春江之水,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编辑 谢尾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