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蒋小娇
一、引导学习,启发思维
在数学教学之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认真学习,反复思考,使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快理解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获得心理满足,而且更能合理地支配学习时间。例如,在教学“对数的运算性质”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后,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对数的运算性质有哪些?你们是如何证明对数运算性质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根据回答情况,针对性讲解。没有理解的学生进行二次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理解和学习,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出示多个角度较大角的三角函数,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三角函数的值,教师进一步启发可以讲这些三角函数转化成锐角三角函数,在教师快速而准确写出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肯定有疑问,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三、变教为导,循序渐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知识,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运用是新课改要求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呈现以往不易呈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呈现A、ω、φ对图象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用较少的时间讲较多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补充条件、编题等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增加课堂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五、研究探索,拓展思维
教师在常规数学内容讲授的同时,适当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
探究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设计这样的探究题:“观察二次函数c的图象,我们容易发现函数f(x)=x2-2x-3在区间[-2,1]和[2,4]上有零点。在什么条件下函数有零点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f(-2)·f(1)<0时,函数f(x)=x2-2x-3在区间(-2,1)有零点-1;f(2)·f(4)<0时,函数f(x)=x2-2x-3在区间(2,4)有零点3。由此归纳出“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论证,支持学生大胆怀疑和创新,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六、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开放,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好,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框架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将班级学员按成绩适当分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小组成员讨论,然后让小组成员代表发言,教师对代表发言进行点拨,给出准确答案。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兴趣,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