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为中心”模式下,关注学生课堂注意力

时间:2024-06-03

顾雪春

摘 要:“学为中心”模式是相比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而言的,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课堂注意力、在课堂上持续吸引学生注意,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学为中心;数学课堂;注意力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中学生,能否在課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取决于他的注意力,而意识中的一切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进入。所以一堂课中,培养学生持续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此谈谈我的感想和措施。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灵活运用教材

以前我备课,都是先从网上下载大量课件和教案,再听取老教师建议,将精华提取出来,东拼西凑制成自己的课件。但这种方法往往不可取,因为脑子里完全充斥着别人的内容,自己上课的灵感很难激发,拿来的东西也只能“填鸭式”地传输给学生,学生厌、教师累。真正的备课必须先反复看教材,静下心来阅读教材前后相关的内容,抓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教材每个环节设置的意图,体会并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新奇激发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由课下切换到课堂模式的前五分钟,正是学生思维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学生兴奋点可能还停留在课间,此时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死板导入,必定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若以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转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浙教版七下《分式》一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引入,先在PPT上放置一棵挂满很多苹果的大树,大树上有很多关于整式的果子,然后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

问题一:果园里的苹果树上结满了代数式的果子,同学们能不能摘下两个,写成两个式子相除的形式?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既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整式,又可以引入今天的新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板书并直接归类。

问题二: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类代数式,有什么区别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而直观地发现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学生答:第一类我们学过,是整式;第二类分母中出现了字母。

问题三:那我们能不能给它们起一个新的名称?

学生异口同声:分式。

【设计意图】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化的过程,如果新知识能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补充、教师完善,那么疑惑点也就随之解开了。

接着,教师给出分式定义:形如(A、B是整式,B中含有字母,且B≠0)的式子叫分式。

问题四:果树上有个那么大的苹果(整式0),为什么同学们都避而不取,难道它有毒?

学生(笑):不是,因为它不能做分母。

【设计意图】推动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引出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在这里,教师结合定义,可以给出一些代数式相应地让学生进行判断,加强学生对于分式这一概念的理解。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合理设计例题,巧变例题为习题

在《分式》这节课的设计中,传统教材是先给出分式定义以及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笔者觉得完全可以由学生在例题中得出相应结论。

例如,理解了分式的概念之后,考虑到学生对于代数式的值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分四个大组让学生分别计算当a=-1、0、1、2时分式■的值。通过计算,让学生自主讨论回答分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前提,以及分式什么时候值为零。这样例题中的设问就完全转化为学生的习题,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的格式即可。

如此教学方式的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内容,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四、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集中注意力

数学学习比较抽象、枯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变换,做题还是需要学生积极动脑,加之整堂课若光只练习或只讲例题,久而久之,学生还是会觉得无味。这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游戏,增强群体注意力。

在完成了分式的一些基本计算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竞猜,每一大组抢答,每一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若回答不完整可以由小组成员加以补充,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感。

五、留心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

数学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还要留心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变化,收集课堂反馈信息,以适应学生的情趣特点,设法创造生动有趣的数学环境,努力克服单调化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的课堂有效时间。

关注学生课堂注意力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强化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从教师开讲的那一刻开始就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随着教师的讲课重点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教师要不断去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高度的

统一。

参考文献:

[1]申保臣.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J].新课程(教师),2010(11).

[2]曹辉,尧新瑜.教学机智:教师的专业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9).

编辑 范昕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