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时间:2024-06-03

陈书全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提出,越来越的老师和家长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仍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在很多学校都会出现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参与度低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完全不能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体育完全缺乏应有的兴趣,这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极大。因此,结合教学经验,翻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初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更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新课改要求下的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也要采取多种策略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健康发展。

一、初中體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现在有很多初中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可循的教学经验,目前体育教学的手段并不是十分有效,教学成果也并不显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根深蒂固地习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最终完成应试教育,学生不会去质疑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不会有兴趣去参与探寻新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样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质疑的教学难以有所提高,教师对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懈怠心理,忽视学生最真实的成长过程,这不符合我国新课改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谁。教师一言堂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容器,他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要主动参与到自己成长的计划中。在体育课中,学生只是将教室变成了操场,将脑力活动变成了体力活动,这是不正确的。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复制教师的行为,以求在期末考核中达到应试教育的目的,这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策略

1.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体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这是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一大因素,体育教师往往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能力,以应试教育中的成绩作为判断依据评判学生的优劣。但是,对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是不合理的,它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参与性。因此,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要充分、全面地考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客观因素,注重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会尽最大努力表现自己,这对于初中生主动性的培养很重要。体育教学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于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成长。体育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或者是多与其他学校的教师沟通、交流、学习,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寻找更加适宜的教学方式,达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比如,体育教师不要只是演示和讲解体育活动,让学生枯燥地去重复练习,而是可以将这些体育知识融入一个个小游戏中,或者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学生之间进行练习,然后比赛,输的那一组为全班表演节目,或者制订一些无伤大雅的惩罚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游戏和欢乐中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3.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理念中教师是领导者和策划者的思想。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将学生列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要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当学习的主人,针对每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综合素质,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实现新课改和素质教学的目标,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体育教师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最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

[2]许波.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编辑 范昕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