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4-06-03

光春霞

摘 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资源应以现有教材为主,然而大语文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及管理者应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消除对于教学资源的误解,以创新型思维着力开发语文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以及素养等。在对大语文概念背景以及教育资源等理论加以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学同仁提供参考,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对于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提升学生整体语文能力。

关键词:大语文;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改进策略

一、概述

(一)“大语文”概念

“大语文”概念是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概念而言,其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从这点来看,大语文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思维模式以及身心健康等,从而促使学生得以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语文修养。可以说,语文属于一种情智双修的学科,教育界也有人将“大语文”称为“全人教育”,其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是新时代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全新语境[1]。

(二)“大语文”背景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政府教育部以及各方学界人士给予语文教学以新的期望。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得以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成长以及快乐,其所描绘事物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美感以及意蕴,文字也是学生对于世界认知的直观体现,是表达自我、创造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大语文”的目标则是希望使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积累,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加深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使自身的心灵深度与广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从而养成良好的判断力,真正实现育人目标。除阅读、写作等基本内容的教授之外,大语文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学应整合审美、创造、项目管理、合作等各方面技能,着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之得以对生活有全新的理解。而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对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三)语文教学资源

传统意义上讲,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为语文教学提供素材等的资源,包括教材、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同时也包含教学用基础设施、教具等。近年来,不少学者也认为,关于语文教育的政策内容也应纳入到语文教学资源当中[2]。

二、“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的观

(一)注重“以人为本”

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则具有“以人为本”的目的观,其主要强调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语文教学价值观,部分学者推崇“社会本位论”,部分学者推崇“个人本位论”,二者争论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事实证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注重将二者相结合,化解矛盾,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才能促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教学效率得以提升[3]。

教育学家认为,语文课堂是锻炼人的社会功能、做人功能等的综合性学科,只有注重对“人”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新时代与“大语文”概念相交融的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将立人、育人、树人等列为首位。语文课堂并非仅是一种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教师、学生共同体验生命的过程。而在教学资源的隐性及显性价值的开发上,也均应以对人的价值为衡量依据,促使语文教学得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活力以及价值。

(二)强调学生整体性发展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而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得以不被时代所淘汰。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又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4]。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着重强调学生的整体性,促使学生得以在接受语文教学以及接触语文教学资源的过程当中,使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以及素质均能有所提高。语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一种对其精神世界的升华,可以有效提升其对于世界对于自然的认知。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有所转变,其整体性的发展更多强调的是身体以及心灵的相互交融,是生命之間互相交往与沟通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美学。

不少教育学家认为,语文的教学实则是一种生命沟通的过程,只有接受有品位、有内涵、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学生才得以真正实现自身的升华。学习语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更可以促使其加深对社会、交际等的认知,并逐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根本目的所在。

三、“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无中生有,填充现有教学资源空白点

不可否认,目前语文教学资源与开发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空白点,而教师对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存在一定的盲点。因而在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秉持“无中生有”的策略,逐渐填充现有教学资源的空白点。具体来看:

目前,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相关教育活动仅注重对该作品的直观学习,而并未注重对该作品在情感上、理性上、思维上等的挖掘。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自身未能形成独特的认知感以及价值观,而这也是现有教学资源最明显的空白点[5]。因而在今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教师应注重做好“填充”工作,在展示优秀文学作品时,不但应注重教授学生作品当中的语法、语境等的运用,同时也应促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所包含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大胆提出自身对于该作品的看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做到“无中生有”,夯实语文课堂的知性厚度、感性向度、理性深度和个性高度。[6]

(二)锦上添花,语文教师各尽所长

国内不乏优秀的语文教师,著名诗人李白曾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而语文教师也应提升自身对于教学活动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极尽所长,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殊技能等与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并且结合自身所学,注重非教学领域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

例如,教师若具备极优的甄别及遴选能力,则应极尽所长,在寻找语文教学资源的过程当中,摘选最优精华传授给学生;若教师具备极佳的表现能力,则应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自身的表演行为当中。以辩论、演讲、唱歌、舞蹈、绘画甚至小品、戏剧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使语文教学资源得以“有血有肉”,以一个引导者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使语文教学课堂得以“锦上添花”。

(三)移花接木,非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完美切换

不少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认知不甚明朗,其大多认为教学资源仅为教材、教具等,然而这种观念早应被时代所摒弃。在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采用“移花接木”策略,注重非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完美切换。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教师可利用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形式,也可外出参观、郊游踏青、调查访问、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从传统意义上讲,演唱、戏剧表演、社团活动等资源却并非教学分类,而将该类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当中,贯穿语文元素、突出语文旨归,则为一种完美的切换。讲究将传统语文课堂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封闭转为开放、从应付转为创造,使学生得以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在趣味中挖掘自我,促使“移花接木”策略得以获得成功。如有教师教学《翠鸟》《壁虎》时,用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让学生于艺术的享受中明白了状物写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教学《月光曲》时,巧妙地播放一段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学生很快读出了形、神、韵;教学《小稻秧脱险记》,通过师生共同表演的形式,带领学生体会“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没精打采”等一组词语使用的精妙。[7]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语文背景下,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注重以创造性思维不断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工作得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促使学生得以实现全面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一种资源是万能的、绝对的,甚至不少教师只满足教学活动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活动主体的行为有效性,那些表面繁华与热闹的资源开发也引起了人们对语文本真和教学有效的追问。语文教学只有科学选择和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坚守语文本体和本位,摒弃喧宾夺主的花哨,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智静.民謠语文教学资源化:以丽水地区民谣为例[J].教育参考,2015(6):93-98.

[2]张萍.从“课内”走向“课外”:谈“大语文”教育观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S1):73-75.

[3]侯器,张传良.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8):88-91.

[4]曾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孙华,周玉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语文教学资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2):67-69.

[6]袁菊.构筑具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7):7-9.

[7]程振理.比“远离热闹”更重要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7):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