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蛭弧菌在草鱼主养池塘应用试验

时间:2024-04-24

李学智

(眉县渔业管理服务中心,陕西 眉县 722300)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池塘

2#、3#、4#试验塘位于眉县常兴镇杨家村渔场,每个池塘面积1.20 hm2,1#和6#为对照塘,每个池塘面积1.33 hm2。均为无衬砌土池塘,东西走向长方形,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水深1.5~1.8 m,进排水系统完善。水源为泉水,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每个池塘配有一台3 kW叶轮式增氧机和一台自动投饵机。

1.2 试验材料

蛭弧菌生物制剂由山西卫氏鱼康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有效菌含量>3亿PFU/g。试验塘和对照塘鱼种均为本渔场上年度培育的1冬龄草鱼种,选择无病、无伤的优质个体进行养殖试验。饲料由陕西正大有限公司生产,前期料3122#蛋白含量28%,后期料3125#蛋白含量25%。

2 试验方法

2.1 鱼种放养

试验塘与对照塘均采取草鱼主养模式,放养密度基本相同,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2 250 kg/hm2清塘[1]。2017年3月12日放养草鱼种31 545尾/hm2,平均规格116 g/尾;鲢、鳙鱼种5 265尾/hm2,平均规格153 g/尾。

2.2 药物使用

采用泼洒和拌饵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蛭弧菌生物制剂,泼洒剂量每次1 875 g/hm2;拌饵剂量每次500 g/40 kg饲料,每次试验时投喂药饵一天。每隔30 d按以上泼洒和拌饵剂量重复使用一次,连续用7次。

8月21日全部池塘泼洒10%聚维酮碘溶液2 250 mL/(hm2·m),隔日一次,共泼洒三次,治疗病毒性出血病。

2.3 投喂和日常管理

饲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日投饲3%~5%,日投喂2~4次,每次投饵持续时间30 min左右;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曝气1 h,出现浮头等缺氧状况时开动增氧机增氧;定期添加新水弥补渗漏和蒸发的消耗,每天巡塘三次,记录天气、水温、吃食、活动等情况。

2.4 水质检测

用Multi 3430 SET G便携式水质监测仪25~30 d测定一次水温、溶解氧、pH、电导率和透明度,用DZ-A型水产养殖检测仪10~12 d测定一次氨氮和亚硝酸盐。测定时间选择在上午9:00~10:00,测量地点选择在池塘进水口、排水口以及池塘中央。

2.5 鱼病监测和生长情况统计

投喂时抬网捕捞,随机抽样25~30尾,观察和解剖,根据症状诊断赤皮病、烂鳃病、肠炎、出血病;显微镜观察鳃片,一个视野(400倍)有4个以上的寄生虫确诊为寄生虫病;统计发病率、死亡率。

3 试验结果

3.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结果

水温、溶解氧、pH、电导率、透明度共检测7次,平均值见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不同时间溶氧变化较大,是因为受到检测时间、天气、水质等因素综合影响;pH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是受到水源和池塘底质影响,试验渔场处于渭河盐碱滩涂。在7月12日、8月11日、9月9日试验中,肉眼观察到试验池塘水体颜色由试验前的茶褐色变为草绿色。

表1 蛭弧菌应用试验池塘水质监测结果

3.2 氨氮和亚硝酸盐测定结果

氨氮和亚硝酸盐监测21次,监测结果见图1。试验塘氨氮平均值0.76~2.09 mg/L,对照塘氨氮平均值0.92~2.51 mg/L,试验塘总体水平低于对照塘。试验塘用药前后呈现阶段性规律波动,每次用药后氨氮含量逐渐下降,在9~11 d达到最低,随后又出现升高。对照塘氨氮8月21日到8月31日出现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停食和使用了聚维酮碘。试验塘亚硝酸盐含量平均值0.38~0.44 mg/L,对照塘亚硝酸盐含量平均值0.41~0.46 mg/L,差异不明显。

图1 蛭弧菌应用试验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监测结果

3.3 发病率监测和死亡率统计结果

每月(6~10月)监测发病率一次,监测结果见表2。受条件限制,本试验中没有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发病率监测的数据仅作参考。8月21日发生病毒性出血病,所有池塘发病率出现最高值,其中2#试验塘和1#、6#对照塘出现不同程度死亡,3#、4#试验塘没有死鱼,试验塘发病情况明显轻于对照塘。使用聚维酮碘治疗后,试验塘的鱼集群吃食快,1#、6#对照塘继发烂鳃病比较重。试验期间没有发生赤皮病,烂鳃病是主要细菌性病,试验塘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塘。试验塘没有发生肠炎病,对照塘肠炎病发病较轻。试验塘和对照塘均有车轮虫病发生,发病率均较低,发病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死亡率是试验期间各种因素造成死亡的综合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试验塘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塘,主要原因是3#、4#试验塘发生病毒性出血病时没有死鱼。

4 小结与讨论

蛭弧菌是一类专门捕食细菌的寄生性细菌,具有独特的裂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一些致病菌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同时还可有效地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有学者[2]研究显示,蛭弧菌制剂在乌鳢养殖过程中使用,能有效降低池塘氨氮、亚硝酸盐氮和弧菌的含量。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蛭弧菌在预防草鱼烂鳃病、肠炎病等病害以及在控制病毒病继发的细菌病有一定的作用,它是一类寄生性细菌,能够裂解其它细菌,本身没有毒害作用,在池塘养殖中可以利用其生物学特性来预防细菌性病害,从而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表2 蛭弧菌应用试验发病率监测和死亡率统计结果(%)

可能是受蛭弧菌生物制剂质量、运输、保存、使用量、水质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试验中烂鳃病仍有发生。相关文献[3]显示:蛭弧菌的生长繁殖适宜水体pH值范围为6.0~8.5;适宜温度25.0~30.0℃,低于10.0 ℃或高于40.0 ℃时生长受到抑制。本次试验池塘处于低洼盐碱地,水体pH值较高,这严重影响了蛭弧菌的大量繁殖以及抑菌作用的发挥。本试验结果说明:蛭弧菌能够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效应期为9~11 d,因此利用蛭弧菌调节水质间隔时间应该控制在10 d左右。本次试验塘水体中亚硝酸盐本底值较高,蛭弧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作用不明显。相关文献显示:蛭弧菌是水产养殖水体的较好的生物改良剂,与光合细菌联合用,能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COD、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建议使用蛭弧菌量为5.3×107cfu/m3,光合细菌量为5.4×109cfu/m3,联合使用配比控制在1∶1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