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夏素艳
老师们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沉默,都不愿意发言。的确,现在的语文课上,举手的学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但仔细想想,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了吗?我们老师把每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唯独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步东奔西走,疲于奔命。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
其实提高课堂效率的形式有很多,而平常被我们忽略的、甚至认为是一种“浪费”课堂时间的“等待”,其实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法。课堂中等待,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还给他们一份宁静的学习环境,并在这种有目的的等待中期待学生信心和智慧的生成。这并不是在浪费课堂时间,而是一门有效的教学艺术。
一、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是没等几个学生举手,老师就着急起来,干脆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并让学生记下来;当然也有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可是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不够流畅,表述也不够清楚。这时,老师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会接过学生的话,开始谈自己的见解;也有班级学生举手非常积极,可是好几个学生回答过之后,就是说不到教师预设的答案上来,此时教师便用“因为时间关系,老师来说说”之辞,摆出了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些情况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还在不断出现。有些教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堂,内容太多,要分析文本,要品味语言,还要拓展延伸,每个环节都是紧之又紧,稍有耽搁便完不成既定任务。
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得上是成功?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我们将教学简单理解为了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短短四十五分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到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的演绎。那么作为教师呢?你抛出一个问题,试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要把学生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不停地提示,请留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吧,相信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体验说出最真实的想法。这才是我们想要听到的学生的回答。
二、等待——还给学生宁静的学习环境
古人有云:“三尺书斋,一方清净地。”可见学生学习是需要一份安宁的环境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以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热热闹闹的一堂课才是充实的,成功的。但是老师和学生都忘记了,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周围有过多的干扰因素反而不利于学习。让学生自己静静地思考就足够了。即使失败了,没思考出有意义的结果,也表示自己曾经努力过,得到了思考的乐趣。
老师在设定了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请还给课堂一份宁静。老师在边上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在思考着: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时,老师请不要着急,不要担心,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逝,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宁思的权利。教师应该学会正视差异,让一部分学生得以享受这宁静的学习环境,继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影响另一部分人。
在学生安静思考的同时,老师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守得云开见月明”,当看到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学生的脸上时,意味着“等待”有了丰盛的收获。这种“等待”其实不需要太久,也许只需那么一两分钟,也许更长一些,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暂时的“宁静书斋”。符合学习的客观需要,而且学生也可在这一两分钟的宁静中得到一些缓冲,一些放松,为更好地迎接下一轮的冲刺做好准备。
三、等待——等出学生的信心和智慧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请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展示。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适当地做一些点评就够了。并且记住,千万不要否定他们的想法。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认知过程演绎的结晶。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脑力劳动成果,更不要嘲笑学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学习体验。成功总在失败后,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确实做得很粗糙,但第三只小板凳所展现的粗糙中的精致使得前两次拙劣的过程演绎也有了可贵的价值。作为老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认知思考,但请相信你的学生吧!总会有那么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也意味着又一个“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只小板凳。
当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的肯定、同学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学生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积极参与,积极地开动脑筋。那么这样的话,老师的教學也会充满乐趣。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开始上课,这将是多么令人心动的一件事啊。所以,请别小看课堂中小小的等待,它等出的不仅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们信心和智慧的展现。
由此看来,课堂中的“等待”,它不仅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也是一门有价值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去思索、实践并探索。
编辑 李琴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