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兴趣与美感占领枯燥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4-06-03

吴金文

摘 要: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上课没有乐趣;语文课也索然无味,缺乏美感。应运而生的就是要把这“苦”课堂变为乐土。

关键词:厌学现象;增添美感;创造美感

生活是多彩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让学习生动起来,那是教育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教育。可是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上课没有乐趣;语文课也索然无味,缺乏美感。应运而生的就是要把这“苦”课堂变为乐土。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我觉得将娱乐兴趣注入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学习生动起来的一条良好途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有美的感受。

一、充分发挥语文娱乐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增添美感

1.巧妙利用“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小组赛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娱乐教学可以给中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马的世界》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看图说话。不仅了解了历史上与传说的名马,而且有关马的故事更是难以忘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其爱上语文。

2.抓住关键词句,诱导学生想象

文章都是运用语言把人物形象或生活画面具体而生动地描述出来的。因此,抓住表达思想内容的关键的字、词、句,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揭示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分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合理想象提供依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每每读到“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总是会哈哈大笑起来,于是,我便提问学生发笑的原因。有学生就会告诉我“拗”这个词太有趣了,并且还“拗”起自己的脖子来。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再接着想象老先生的神情。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都积极地举手讲述自己脑海里的“先生”。《社戏》一文,写到月夜行船的美景,就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清香夹杂在空气中扑面吹来,嗅觉和触觉相交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歌吹”。语文课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更有“味道”了。

3.在游戏中使语文学以致用

如果在游戏中能将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如果举行“游戏”时,将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活动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学习目标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相联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情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学生就不会再把语文孤立成冷冰冰的字词句,而视其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二、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展示美,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能力。

1.在视觉、听觉中感受美,体验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综合化的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通过对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真正是“游”了一番苏州,这一遍下来园林的美妙不用说也明白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已是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身份站在有画面和解说词大屏幕前介绍苏州园林,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不仅在新课的传授上,复习课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上得有声有色。如有的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将题设计成打靶的样子,答对了就会听到“你真棒!”的鼓励,答错了也有“呀,答错了,再想想吧!”的安慰。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之前跃跃欲试,做之后意犹未尽。由此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学得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2.创设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三、充分利用知识分块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美感

1.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通过朗读《醉翁亭记》,体会21个“也”字,把握舒缓的节奏与语气,感受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抱负,朗读《岳阳楼记》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加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美的熏陶。

2.以疑激趣,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例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伴乐欣赏了罗布泊的今昔情景:昔日的罗布泊胡杨成林,牛羊成群,是生命的绿洲,是人间的仙湖;而今日的罗布泊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是死亡之所。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提出疑问,带着为什么的问题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他们就会不再沉默,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这种方法便是从无疑中教有疑,释了疑的。在现实教学中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3.记诵优美诗文,挖掘身边作品的美

在教学中,我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读身边的生活和自然,鼓励与引导学生去读黄岗山的高峻,天游峰的险拔,晒布岩的削壁,玉女峰的秀丽,大王峰的雄奇,九曲溪的缠绵……引导他们去读朱熹纪念馆的内涵,紫阳楼的历史,柳永的故居,闽北革命纪念馆的深沉……当学生寄情于武夷山水外,赞美山水的秀丽,欣赏字画诗词的内涵,抒写内心的感悟,在这意趣横生之时,学生在翻箱倒柜寻词语,抓耳挠腮找灵感,目瞪口呆赏字画的困境中,自然激发了提升自身素质的欲望、动机,不知不觉中早已提升了学生的眼光与水平。这时,你还怕记不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你还担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者是谁,意义何在吗?你还担心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幼稚的阶段吗?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文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乐生于情,情源于境,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2]许飞,程毅荣.浅谈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J].课外语文,2014(16).

[3]张桂兰.静听花开 心育无痕:巧奏语文阅读课的弦外之音[J].语文学刊,201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