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寻找师生关系的“接点”

时间:2024-06-03

周凌志

师生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的关系,授业者与受业者的关系,等等。但是,师生关系最为基础的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从心理关系来考察师生关系。心理关系是今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点,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往往是隐性的,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存在并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贯穿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注意从心理交往入手,寻找恰当的“结点”,以此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天然的“距离”和“鸿沟”。

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经担任过一个纪律和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的班级的班主任。在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如何转变班级的纪律和学习风气成了我当时最为头疼的问题。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没有天生的学困生,关键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学生,当然学生怎么“学”是在教师“教”的前提下同时展开的。所以我下定决心,以这个班级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结合我多年的思考和经验,从师生的心理关系入手,做一些有效的尝试改变这个班级的现状。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期望效应,简单地来讲就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具体在我本次教育实践中,我试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建立正确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以此来暗示并推动学生的良性发展。

这个班级一共有五十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的出生日期按顺序排列,并且在手机上设置了日程提醒,每个学生生日到来之前两天,我都会提前为学生准备一张生日贺卡,写上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包括名言警句等,有时候还会根据情况给学生赠送一些小小的礼品。比如有一个单亲家庭,这个孩子平时寡言内向,也不善于和学生交流,我曾多次找她谈心,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她的生日恰好在中秋节,那天我不但准备了贺卡,而且买了一袋月饼在晚自习的时候送给她,记得她当时哭了,之后这个学生经常主动找我谈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她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每次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为过生日的学生送上生日贺卡并宣读贺卡上面的内容时,全班同学都会对该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接受这枚小小贺卡的同学不管他们在平时或者此前表现如何,此时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一种信任和温暖。

这个做法看似简单,但其实也让我想尽了办法,尤其是贺卡内容的拟定。不过坚持了一年之后,从五十张生日贺卡中,我感觉到师生之间的信赖与融洽,感觉到学生已理解和接受了我对他们的关爱和良苦用心,同时班级的纪律和学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从这个案例看出,期望效应在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人生。

通过这次教育经历,我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也认真思考和总结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首先,作为班主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对这个班级的五十张生日卡中,我建立起了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在学生管理中的基本认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这五十张贺卡作为期望的桥梁和见证,让学生淹没在信任和感动之中,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心理学家哈里斯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抱较高期望时,他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融洽,交往中除了给予学生语言鼓励,举手投足之间也洋溢着亲切与关怀,教师也更容易给予学生自我表现和进取的机会。

具体到这个案例中,其实五十张生日卡充当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接点”,架起了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与班集体关系更密切,成为教师管理工作中最为突出的一面,但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个人化”关系常常淹没在与集体交往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人存在好像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这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甚至家长的注意。所以在近些年,如何有效建立教师和更多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目前,师生之间在沟通水平方面,有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有的学生感到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地交换看法,许多学生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老师。具体体现在情感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感到与教师相处时十分愉快和感情比较融洽,一部分学生感到教师难以接近,甚至有的学生感到自己遭到教师的冷落;在

彼此地位方面,大部分学生感到教师能与自己平等相处,教师并不强求事事服从自己。部分学生指出教师明明有错怪学生的地方,却不肯认错。

参考文献:

[1]盂月敏.浅析在新课改下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J].教育,2015(13).

[2]高立志.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Z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