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韩浩月
今年“双11”购物了没?看晚会了没?抑或边看晚会边购物?如果答案是最后一个选项的话,那么恰好可以证实,“双11”晚会已经成了一种“新民俗”,它在春晚到来之前,提前给人们制造了一个属于集体的、欢欣而热闹的场景。
据统计,今年的“双11”晚会达到了创纪录的7个电视台,整个娱乐圈近乎倾巢出动,其中某台晚会的演出阵容,豪华程度堪比春晚。浏览明星演员的名单,不禁会产生一种奢侈感——按照传统办晚会的思路看,想凑齐这么多明星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双11”晚会做到了。
“双11”晚会的出现已有数年了,但回想历届晚会,发现能给人留下印象的节目不多,甚至几乎没有,这未免给人以浪费之感——有如此多的明星,有如此絢丽的舞台,有那么多主动关注的观众,晚会的策划者与表演者,如果能够通过这个舞台,制造出几个有影响力的节目,会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而实现这个结果说明,晚会筹划者还需要多用一些心。
春晚拥有30多年的历史,如今影响力下降,但关注度仍然很高,这在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春晚在提供节日娱乐的同时,也借助文化与情感的力量,竭力走进公共文化记忆。《冬天里的一把火》《相约九八》等流行歌曲,相声小品连续多年制造的年度流行语……这些都成为公共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现在观众看春晚,也多是带着怀旧的心理去看,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希望春晚有惊喜,正是这种盼望,才使得春晚得以一届届地办下去。
要求“双11”晚会向春晚学习,也许是不恰当的。和春晚凝结了喜庆、团圆、祝福等要素不同的是,“双11”晚会的诉求是促销、互动、下单,明星的演唱,演员的表演,归根结底是为拉高销售数字而服务的。所以,严格来说,他们的作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观众来说,看“双11”晚会,重点不在于娱乐,而在于如何更快更好地下单,享受消费的愉悦,“双11”晚会发出的声音,基本上可以当作背景音。
虽然内容不重要,但观众还是期望“双11”晚会能重视内容,别给人留下一地鸡毛的印象。何为晚会?主题性、仪式感、娱乐价值、文化与情感属性等都不可或缺,即便为商业利益考虑,做出一台可供反复观看的经典晚会,也有利于平台品牌形象的巩固与提升。通俗地讲就是:人也请了,钱也花了,为什么不把晚会做得好看一些?比起各种商业平台促销商品的需求,“双11”晚会应强化一些情感慰藉功能。
有人说,手机的功能本来是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现在却在隔离人。不管这种说法准确与否,至少说明了一点:信息科技是把双刃剑,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化。现代人购物,很多时候是为了抵御失落与孤独,而作为起码还承载着内容生产功能的晚会,多少还是要与受众的情绪进行对接,以获取长久一些的共鸣。
“双11”带来的振奋与萎靡,兴奋与失落,满足与后悔,已经成为一种刻奇现象,也成了一道强悍的消费主义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双11”晚会应当阻止自身的内容坠入混乱与苍白,摆脱“叫卖”的噪音,让节目成为主角,这或是商业平台与晚会策划者应当慎重考虑的一件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