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陈寿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各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关键。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范畴,也属于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正向思维长期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焦点,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影响逆向思维的构建。同时,在向逆向思维转换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重新构建心理过程的方向,会大大增加正、逆思维的连接难度。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已成为一大难点。针对这方面,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新时期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在逆向思维作用下,发现不同的地理学科之美,逐渐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难懂的概念、理论,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重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属于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学家由果找因,利用逆向思维逐步得出地理原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地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由此展开逆向思维提出问题: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会不会因为受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旧报纸撕成两半,再拼合在一起,那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会不会像撕破的一张纸一样是同一块大陆?然后点题: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通过由果找因,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从而否定了地球“固定论”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2.注重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点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克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准确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中国自然灾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说说自己对我国自然灾害现状的看法,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结合他们提出的建议等,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常发的自然灾害,要求学生整理个人有效避灾的方法,并在班上交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在减灾防灾方面思考更深层次问题,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避免受定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找到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方法。

3.注重反向逆推,辩证分析,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向逆推,深入探讨某些重要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如学生学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众多大河滚滚东流等。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逆向假设: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运输等有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分析交流得出:从气候上看,由于东部高,太平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地,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由于东高西低,河流大多发源东部,从东向西流。这样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学会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多方位认识事物。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阐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还要讲解大气污染、尘埃增多导致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站在矛盾对立面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4.借助讲授新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探讨性的内容,探果索因,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逆向思维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比如,运用“反证”,来证明地理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就反证法而言,属于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典型的逆向思维。具体来说,在运用反证法的时候,需要假设那些和已知地理事实、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进而,推导出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相矛盾的结果,促使之前的假设不成立,为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地球的公转”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也就是说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面是直着身子绕太阳转,教师通过画板图让学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直射点将终年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会发生变化,同一地区还有四季变化吗?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度,并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才会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才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可以促使复杂、难懂的地球公转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准确把握、理解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会利用逆向思维解答相关的问题。可以讲解一些和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开拓学生的逆向思维,真正从定势思维中走出来。以“喀斯特地形”为例,大部分学生知道发育喀斯特地形需要具备的条件,即要充足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气候属于高温多雨。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特别好的喀斯特地形。如果学生仍然按照定势思维模式去思考该问题,必定找不到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的整个发展历程,探索找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地质史上,曾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沉积巨厚石灰岩之后,地壳逐渐上升。在初期的时候,上升的高度并不大,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温多雨为主,喀斯特地形逐渐发育,青藏高原急剧升高后,喀斯特地形也随之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好的喀斯特地形的原因。在逆向思维作用下,看似毫无头绪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世界的神奇,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宏伟.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7):90.

[2]高秀军.简议初中地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