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所谓“有效导入”就是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热情,且这种探求是为教学服务的,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有效导入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一种理想与追求。在三百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西方对有效导入教学的研究比较活跃,有效导入教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教师的个体—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多角度的综合教学研究”的大致过程。
而我国关于有效导入教学的研究比较晚,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国外有效导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熟,有效导入教学才开始被国内的学者重视。而且很快涌现出一大批有效导入教学改革的模式。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和教学模式探索的多元化发展,学者们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务实和细致。我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有效导入的方法。
一、目的性导入,突出一个“准”字
也就是说导课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直击教学重点。这也是有效导入的基础。教师要明确导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当准确地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上来。
例如:在教学古文《名二子说》时,我以自己的名字“孟令禹”为引子,给我起大禹治水的禹,父母在名字中希望我在做人、做事上如大禹一样认真、负责,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又包含了父母怎样的期许?此时,学生都踊跃发言,有一个叫“吕明学”的学生说:“以前他以为父母给他起名是明天再学,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父母是让他明明白白地学习,他的名字中饱含了父母的爱。”通过师生互动导入《名二子说》看看身为父亲的苏辙给两个孩子起名时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寄予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入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目光落到文本中来,可以说是直击本文的重点,属于有效的导入。
二、启发性导入,突出一个“思”字
这是在目标性导入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在准确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基础上,导课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导入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一堂立意作文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运用生活导入法,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快乐写作。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張火车站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是火车站,并体会到火车站人多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思考“小明的父亲是个军人,小明没见过他的父亲,这天小明的父亲回家,小明和母亲一起接父亲。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父亲,为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同理,作文的立意就是要新、奇。这样在感观的影响下,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立意的重要性,自然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直观性导入,突出一个“感”字
直观的东西比文字、语言更有吸引力,它会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采取直观演示,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可感,也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实效性。但有时,我们的直观性导入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有些教师导课的时候,为了片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丢掉了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有这样一节教学朱自清《春》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在导入时使用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分章节为我们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所有的听课者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课后反思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教师对课的导入提出了质疑。一语惊鸿,大家回头反思,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对朱自清笔下江南美景的赏析,细心品味和揣摩文字的表现力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而这种用大量音像图作为课文导入的做法,实际上会干扰学生的文字阅读。由此看来,新课导入中的这些音像资料,虽然没有脱离教学内容,但因为它并没有为新课的学习提供服务,因此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直观性导入,突出一个“感”字,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将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直接。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导入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直观性导入如果不是有效导入,即使再精彩也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导入。
四、衔接性导入,突出一个“引”字
所谓“衔接性导入”就是通过知识点的一种衔接过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快速地理解文字。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其中写到我和闰土一起在雪地捕鸟的趣事,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鲁迅)当然,那是一篇小说的节选。不过,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冬天确实在自己家里屋后的百草园里用竹筛捕过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由中小学的衔接自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衔接性导入,还可以是作者的衔接、课与课的衔接、同一时代背景的衔接,还可以是复习课的牵引、同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改进。
五、呼应性导入,突出一个“连”字
所谓“呼应性导入”,就是导入应注意首尾的响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使导入贯穿全课,起到连接性的作用。
如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通过宋朝历史的导入使学生明白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是一个苟和求安的王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的导入下,在结尾升华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为何一个使西夏畏服的大将军在写这首诗时还会临风落泪。这样首尾呼应,更有利于学生挖掘文章的主题。
呼应性导入还可以应用于现代诗歌、文言文及现代文教学中,这样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继续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有效导入在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恰当、合理,更好地激发教师教学的兴趣。
编辑 白文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