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佳
摘 要: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研究出发来分析初、高中“摩擦力”教学中的衔接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提出了重视教材研究、关注思维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等教学建议,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知识建构、思维方式和课堂模式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摩擦力;初、高中物理;衔接
从学习“力”开始,很多学生和教师均反映高中物理难学和难教。其实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基本概念。从初中到高中,因为知识容量的增多和思维要求的提高,再之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以高考标准从严要求,造成很多学生“消化不良”,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中衔接脱节的现状。本文从初高中教材研究开始来分析“摩擦力”教学中的衔接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最后提出了客观性的教学建议。希望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上自然过渡。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的内容呈现
以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为样本,进行初高中教材“摩擦力”内容呈现。
二、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的衔接分析
1.知识容量从简略到密集,内容体系由粗糙到细致[1]
初中教材知识内容少,主要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把静摩擦力的问题编入“信息库”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空间。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高中教材中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除了基本概念,还需要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公式以及动摩擦因数。
2.文字叙述从通俗易懂到严谨精炼,表达方式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
初高中教材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时,文字表述有很大差异。初中教材指出“阻碍运动”,这其实是简化了研究問题,只局限于在地面上或是在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才有这样的作用效果。高中教材在建立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分别提到“阻碍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这不仅指明了两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更是揭示了两种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这才符合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性。
3.研究方法从体验活动到理论推导,规律表示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
初中教材设置了较多的“活动”栏目,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验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试一试手掌紧压在桌子上并滑动时,手受到的阻碍情况,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交流与小结等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后,得出了“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定性结论。而高中教材中却更多地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以小孩推箱子为例提出问题。当箱子没有被推动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知道箱子与地面间存在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推力增大,静摩擦力也增大。如上所述,初中教材用大量篇幅得出定性结论,而高中教材一概而过,直接给出了定量计算公式,跳跃性有点大。
三、初、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实践及反思
在“静摩擦力”教学中,以“筷子提米”实验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静摩擦力的例子,如“手握杯子”“手推桌子、桌子没有动”“人步行,脚受到了静摩擦力”。学生顺利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后。然而,随堂检测的一个错误选项让我大吃一惊,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都认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暴露了学生的学习误区,他们认为“相对静止就是静止”。后来,我才发现“静摩擦力”在初中被放入“信息库”中了。
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也总是把“阻碍相对运动”认为成“阻碍运动”,这一直是当时高中教学的难点。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初中教材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而高中阶段会研究更复杂的情况,通过运动的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相对运动”。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这样一个预习、修正、推翻到完善的过程。
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对初中所学的前概念作出即时的修正,学生的知识层面才能实现从初中向高中顺利过渡;而初中教师应该结合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选学内容和阅读材料,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1.重视初高中教材研究,实现知识建构的有效衔接
精读高中物理教材,可以了解高中物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尽量完善初中教学,为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精读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进行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既避免了过多的重复将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又能降低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同化和顺应[2]初中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合理建构高中物理的新概念。
2.关注科学研究过程,达成思维方式的有效衔接
初中教材“活动”和“学生实验”栏目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感性材料。这些课题大多是由生产、生活实际引入,与绝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定性分析的多,定量分析的少。物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手脑并用、训练物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师生不仅应该重视这个过程,更应该不断渗透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而不能让头脑里最后只剩下—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3]。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成课堂模式的有效衔接
初中物理教材知识容量少,内容通俗易懂,研究方法多以“活动”为主,贴近生活、生产,所以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高中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节奏加快,更注重逻辑性和时效性,课堂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多联系实际,巧设情境,循序渐进,以启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总之,对于“摩擦力”教学,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容量、内容体系、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有如此大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自然过渡,减小高中学习的困难。初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研究与对比、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消除初高中教学衔接障碍,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洪彬.初、高中物理教材中速度概念的衔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1):58-60.
[2]侯贵民.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22-24.
[3]许安涛.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障碍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11):105-106.
编辑 乔彦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