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时间:2024-06-03

高荣元

摘 要:有效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能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应用数学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这里的数学活动包括: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的和课内的)、分组讨论、独立探索、师生交流、游戏活动等等。

关键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以下就如何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一、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如讲“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叫每个四人小组用纸片剪好书本上例图中的展开图。课前演示了三个展开图,其中一个并不能折叠成多面体,而其他两个都可以折叠成三棱锥。当中有一个大部分同学认为折叠不出三棱锥。这就使同学们产生了兴趣:到底我们手上的展开图能不能折叠成多面体?如果能又是什么图形?会不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动手操作的动力。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差,形象思维还占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实践和交流中获得直接经验。

又如在讲“数据的收集”时,叫四人小组做抛硬币的游戏,分别抛10次,20次,50次,并记录频数与频率。在他们兴高采烈地完成记录后提出问题:你能从记录中发现什么规律?这时他们遇到了从未想过的问题:居然我们经常玩的抛币的“随机事件”会有规律?这里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以后学习的概率的实际意义以及概率对事情结果的影响。从学生的学习周记中看到他们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记忆也比较深刻。对于一些平常学生接触到的不确定现象所产生的错误认识,如“不确定的事件毫无规律可言”等不是由老师说就能轻易克服的,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用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收集的真实数据来检验和否定他们的错误认识,才是有效的教学途径。这些时候教师更多地充当的是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从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中,而且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中起到引导作用,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有理数的加法”时,创设了以下情境。问题:老师我现在“对着”门先走了20米,再走了10米,这时候老师在哪?很多同学很快回答:在距离原来30米的地方。然后我笑了笑,问:还有其他答案吗?故意先向前走了20米,再转身往回走了10米。这时候教室开始沸腾起来了:噢,对了!老师又没有说走的是直线还是曲线,走的时候又没有说是同一个方向。

我又问:这时我在哪个位置上?同学们回答:在距离原来10米的地方。这时候可以将刚才的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正数与正数的和,正数与負数的和,再引入书本的例子。尽管我创设的情境在语言的组织上并不是很严谨,数学语言也不是很准确,但这比较接近学生,也比较形象,而且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操作练习、学生间合作学习等手段自主获得知识,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演练的“舞台”与恰当的引导,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如在学习“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时,我与学生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看说明书和教科书才会用,这些学生都能自主独立完成,并且他们的兴趣会更大。所以这节课我先布置他们预习好,上课时他们来当“小老师”,到讲台上按照书本的例题、习题,通过实物投影,根据自己按照说明书使用后的体会用计算器给同学们“讲课”。下面的同学可以在他讲完后作补充。这时候发现同学们异常积极,体会颇多,并且有些方法是书本上没有的。

又例如对于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同学的交流总结得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做数学”。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要花更多心思去备课

首先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另外,别以为让学生“玩”的课就不用备课,其实在学生进行活动课之前老师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多。以什么题目,怎样的形式去活动,活动后又要通过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等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度

在刚开展活动时教师往往放不开,怕活动浪费时间,达不到教学效果。于是常常急于在活动中给出一些明确的指引和正确的结论,或活动刚开始就草草收场,活动只流于形式。对于有效的数学活动我们要大胆深入地展开。如果在数学活动中仍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就违背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原意。开展课堂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问题:教师难于把握课堂,有时学生展开有趣的活动或激烈的讨论后,却不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亦不好,有时甚至造成课堂纪律差,学生过度投入活动中,偏离了活动的目标,未能体现活动的作用。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活动时能做到收放自如,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

活动中多采取激励式的评价方法,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就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老师一句表扬或激励的话往往会成为学生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应多赞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同时形成愉快的学习体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有很多奇思异想,教师不应予以批评和压制,而应该是更多的赞扬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潜能。

以上是我个人在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由于水平有限以及经验不足,还要请各位前辈指正。

编辑 郭小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