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猛猛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错,批评作为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教师通过纠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可是在工作中,面对批评后学生的抵触情绪、家长的过激反应、媒体的舆论压力甚至学校的压力,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畏首畏尾。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批评教育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班级管理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批评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尊重学生是批评学生的底线原则
不能对犯错的学生从心底产生厌恶感,注重用爱心对犯错学生进行感化,真正做到“以爱育爱”。睿×活泼好动,课上老是做小动作,课后喜欢与人打打闹闹,有时还搞点恶作剧。这不,上课时同桌从他面前走过,他脚一伸使了个绊子让同桌摔倒在地,老师正好进入教室,一看又是睿×,气不打一处来,口不择言地说:“不愿上课,就滚出去!”睿×不依了,大吵大闹:“你凭什么不让我上课?我要回家告诉奶奶去!”我见状,立即把睿×带到办公室,先是给他倒了杯水,然后拉把椅子在他跟前坐下,说:“睿×,今天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心情不舒畅呢?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回来过沒有?”睿智听我这么说,不好意思地答道:“老师,没事的,我错了,我不应该捉弄同学,更不应该顶撞老师。”这样一个叛逆的孩子在老师的关爱和尊重的话语下低下了头,这样要比单纯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老师理应秉持尊重的底线原则,将学生视为与自身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感受到平等、民主与公正的力量。否则,不尊重学生个体,甚至直接对学生实行“有罪推定”,这样只能使批评行为适得其反。
二、积极沟通是实施批评的基本前提
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有原因的,一旦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积极沟通,那种严厉的批评则更加有效,甚至沟通之后即可达到相应的效果而不需要进行批评。据英语老师反映,晓×的家庭作业有抄袭的可能,因为虽然他的作业正确率很高,可是课堂检测却错误百出。英语老师已经找他谈了几次心,提醒他独立完成作业,可抄袭问题依然不改。其实晓×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孩子,可他为什么老是抄英语答案呢?我决定和他单独沟通一下,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原来晓×的英语一直学得比较吃力,因为他小学在其他学校上的,基础没打好,孩子又比较好面子,不想作业出错太多,所以就想方设法抄答案,我告诉他:爱面子没错,证明有上进心,但以一种错误的方式维护所谓的“面子”,那就是可笑的虚荣,不仅会让自己的成绩越来越落后,还会使自己丧失做人最可贵的品质。最后,他为自己的荒唐想法和行为后悔了。学生虽然是成长中的个体,但学生对于事情的反应多数时候还是较为灵敏的。一旦错误发生,多数学生会理性判断自身的行为。这时老师应做好沟通的准备,以积极的沟通为批评做准备,将沟通与批评相融合,更能发挥批评的效果。
三、抓住时机是有效批评的关键要素
对学生的批评不一定都是不当行为发生时即刻进行,把握好批评的时机需要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帅×是办公室的常客,隔三差五地因同学或任课老师“告状”而被请进办公室。可是他没有一次能爽快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千方百计地否认事实或推卸责任,批评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我刚到教室窗口,就被一个纸团击中。扔纸团的不是别人,正是坐在窗口的帅×。我立即把帅×叫了出来,不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你的纸团扔到我身上了,为什么随便扔纸团?”这次帅×没有抵赖,老老实实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趁机教育他为人要诚实,知错改错,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帅×终于真诚地向我道歉,请求老师的原谅。学生对自身不当行为的认识具有差异性,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寻找恰当时机,创设批评情境,给予应有尊重,让学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达成自省,实现效果的最优化。
四、事后谈心是批评效果的有效提升
对犯错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后,学生心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改正。有的虽然当面承认了错误,但是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仍然不去改正。有的认为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自己不再受老师喜欢,从此就情绪低落,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后两种情况都需要老师及时谈心引导,让学生及时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家×是班上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孩子,也很喜欢和老师亲近,但在一次物理考试中作弊,但当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情况时,她却怎么也不承认作弊,直到我把被抄袭的同学找来作证,她才无话可说。为此我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直接上升到了个人品质差。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她上课基本不抬头,平时也变得沉默并有意回避老师。为此,我主动找到她并进行了开导,告诉她只要能改正错误依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经过开导,家×慢慢地恢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老师也更亲近了。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才能健康地成长。
老师是学生成长期间的重要他人,失去了老师的批评,学生的成长必定是杂乱无章的——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其理性认知与自我审视的能力仍十分有限。老师积极行使批评权,不仅是尽教师之责,也是对学生成长的真正守望与悉心呵护。反之,滥用或放弃批评权,则必然丧失老师在班集体生活及学生个体成长中应有的价值。
编辑 张珍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