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赵娟娟
摘 要: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受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统一认识,建立以“健康导师制”为体系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丰富心理健康资源、课程开设、家长配合、考查考核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问题;策略
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寄宿制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不同,更受所处年级及年龄阶段的不同,还包括学习环境、生活氛围及心理特点等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其中,学校的策略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章立制,整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学校须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形成“健康导师制”
学校层面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常规重点工作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形成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工作制度和体系。以全体教师为主要实施者,以“健康导师制”为抓手,建立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处—年级部—班主任建设体系,上级出思路,中层出制度,年级抓整体,班级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确保工作能有效到位。
(二)积极引导教育家长,尽可能形成家庭教育互补
寄宿制学生欠缺的是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亲人的关爱。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请家长配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也让学校、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从而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学校也要尽可能召开家长会,阐述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尽可能地配合教育引导工作。
(三)开展有的放矢的活动,产生有效影响
学校也要努力拓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特别是在班级教育和各项活动之中。重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比如,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点放到新环境适应方面;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文理分科后的发展变化,是一种过渡性阶段的教育;高三主要以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为目标等。形成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指导方案”,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的班会课予以落实。同时,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比如学校可以实行“无教师监考”制度,这种制度恰恰是释放学生自信、自强、自我管理品质的有力措施。再如,学校每年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德育研讨会议,扩大活动实施的范围和影响。还包括在平时的团队、社团活动中努力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及时开展主旋律教育,启发释放正能量
学校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要与时俱进,如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包括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观”认知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并且成为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再如,及时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进一步具体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五)努力争取外部力量,拓展有效影响
学校还应积极争取社会各层面和不同教育资源的支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通过一定渠道邀请各大知名院校的心理教育专家、国家著名演讲大师来为学生做报告,努力争取家庭和外部支援等渠道拓展有效影响。
二、专职建档,针对性解决学生心理情况问题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共性的,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实际上很多家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很多学校将其视为思想品德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本着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努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努力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
(一)招聘专职专业教师承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必须招聘心理教育专业教师,以便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不同的年级设立单独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为个别问题学生提供倾诉解决的窗口,对部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启发和疏导工作,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在课表上为各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
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由心理老师对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定期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或指导。将心理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必要的革新,是心理健康建设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有力措施。
(三)建立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档案
心理教师为整个班级、个别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地解决或者预防整体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消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隐患问题。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扩大心理教育的渠道和影响力
心理教师也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比如利用QQ群、微信等与学生建立联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匿名的方式交流,既便于了解解决他们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寄宿制学校应统一认识,建立以“健康导师制”为体系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丰富心理健康资源、課程开设、家长配合、考查考核体系等内容,指导学生改变在寄宿制环境下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才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贾红媛.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12).
[2]李宇青.寄宿制高中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