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丽
摘 要:视觉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感知能力。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了当前的视觉教育现状,探讨了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视觉素养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的普遍应用带来了视觉信息数量的日益增加,并使社会步入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视觉能力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感知信息的方式之一,而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成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视觉能力、重视视觉素养的培养就必须把视觉教育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渗透视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视觉信息联系密切的学科,可以适当融入视觉教育,培养学生的视觉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和视觉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视觉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信息素养是建立在视觉素养基础之上的。但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较差,对于图像、标志、图表等各种视觉信息缺乏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相应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当前日益增加的视觉信息,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才能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形象思维,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感知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运用能力,不断适应视觉时代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立足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视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
1.构建可视化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将知识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密切练习使学习内容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简便、直观的学习平台。首先对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整理,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设计成易于观察、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认知能力。其次,教师要深入把握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在设计中融入趣味化的视觉元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成为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载体。
2.整合视觉知识内容,设计专题视觉教育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整合功能。针对初中学科教材中的视觉内容,教师可以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设计视觉教育课程专题,让学生感受丰富的视觉元素和视觉文化,提高学生对视觉信息的感知能力。首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视觉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收集不同学科中符合学生兴趣点的知识和话题,将其作为视觉专题教育的丰富素材。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学科内涵,在设计视觉教育专题内容时贴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突出学生视觉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专题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信息感知、分析和应用能力。
3.拓展视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
视觉学习资源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育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视觉学习资源,针对课程学习特点拓展知识内容,用更加丰富的视觉素材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图像、图表、标志、符号等各种视觉资源,通过感知和理解各种常见的图像符号来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视觉素材来丰富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不断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4.开展丰富的视觉活动,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
初中生一般都喜欢参与实践活动,喜欢在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中获取直接的学习经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视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视觉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收集多样化的视觉信息、视觉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带入课堂中,通过适当地处理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视觉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和处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视觉素材,努力丰富视觉教育形式,在学科教学和实踐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韩晓娟.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9.
编辑 郝全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