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经验

时间:2024-06-03

韩庆华

摘 要:高中化学是高中理科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着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而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这个物质世界,理应对化学有个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教导学生学好化学是教师的责任。为了完成这项使命,不辜负化学教师这个称号,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

关键词:新课导入;抽象概念形象化;实验教学

一、设计好新课导入

所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化学课时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引入新的内容呢?好的导入方式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我总结了几点导入的方式。第一,通过模型展示导入新课,化抽象为直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有机物》这一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几个有机物的结构模型,也可以把这些结构模型结合起来制作成一个小视频,通过观看模型上元素的位置变化来引入所学的新课。学生通过看模型上一个个的位置变化,心里已经充满了好奇心,这时教师再把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通过生活现象和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先问一下学生有没有见过生锈的铁,知不知道铁生锈的原理,简单的知识提问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问题思考,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先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然后教师再把铁生锈的真正原理告诉学生(铁生锈实际就是铁化合价上升,氧化合价下降,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再让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氧化反应原理,告诉学生这是氧化反应的一个拓展,只不过范围比氧化反应大了,只要有化合价的上升和下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种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再让学生回忆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氧化还原反应这个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能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与生活联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善于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化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生活现象来解释。例如,在学习“气体体积、压强与物质的量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想象班级学生排队,学生充当一个个的气体分子,当学生间的间隔一定时,我们可以模拟成气体压强相同,那么学生的人数越多,学生所占据的空间就越大,由此可推导出在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的个数(即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关。当学生占据的总体积一定时,气体个数越多,学生间的距离也就越小,由此可知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同理,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在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也就是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学生间的间距越大,压强越小。

三、注重与实验结合教学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前提下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结论是有根据的,从根本上了解物质的特性,用眼睛领悟物质的真实色彩,用鼻子感受物质的气味,做实验会使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通过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规范性的操作,我们才能对那些抽象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如何区分胶体、浊液、溶液”时,我们如果只是把那些抽象性的概念丢给学生,学生即使记住了区分的方法,也理解得不够深刻,从而违背了我们学习化学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区分这三种物质。首先教师将这三种物质放在三个无色透明的烧杯里,放置一段时间,然后讓学生观察这三个烧杯,通过观察会发现有一个杯子里有沉降物沉下来,而另外两个烧杯里的物质是均一透明的,在这个时候教师结合课本的概念,告诉学生有沉降物的烧杯里的物质就是浊液,将浊液区分出来后,再拿激光棒分别对准另外两个烧杯,打开激光,让一束光线透过这两种物质,沿着入射光的垂直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烧杯里出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另一个没有,有“通路”的就是胶体,无“通路”的就是溶液。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就会对这三种物质的特性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区分这三种物质对他们来说也就轻而易举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教导高中化学的经验,“学生学好化学和教师教好化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导学生,那么学生学好化学将是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倪建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6).

[2]陈术芬.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J].魅力中国,2011(15).

?誗编辑 任 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